俠的意義與養成歷程《俠貓》
4月
23
2018
俠貓(明華園戲劇總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0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關於「俠」的想像,無論是從行為動機、或是從文字解析解析來看,均有著「夾持忠義之氣、明辨善惡是非」的意義。但在此種意義下,俠的誕生與成長經驗,除了需要具備先天稟賦外、尚待後天的養成。以此種觀點來看明華園的《俠貓》,更可見此種生命轉變的成長歷程。

林少貓從其少時街坊皆稱其暱稱「小貓」、「少貓」、「痟貓」,遂使其本名流傳不廣、僅有史料記載,而暱稱成名於後世。然此名稱或如論者所謂「失之輕佻」、「不如簡大獅、柯鐵虎勇猛」,但以此名觀看他少時好與人爭鬥的性格,卻不失其中的褒貶意義。【1】但是少時的性格當中,編劇卻隱然留下了其天生的俠義性格:為兄弟解難與替酒女贖身,從此二事為引,再通過其與猴師(孫翠鳳飾)習武練心與後來的抗日經過,令其逐漸脫去年少時「為己」的輕狂、逐漸成為「為人」的俠貓。

此種的生命轉換的歷程,一再扣緊著眾多情節片段進行表述。如第二場「練武功」時,演其欲習流氓拳成為俠,同時經由師兄弟的內鬨表明「俠」與「流氓」在本質上的差異:是否為了正義;第七場「鎗刀巷」則由猴師指出習武不可單純用強;第十一場「倉庫」則經由教授流氓拳三大心法「見微、寫影、混同」,引導林少貓在習武的同時學習心法中的為人處世之理。雖然在三小時的演出中,為了歷史與情節的鋪陳而創造出共二十六個場次,難免有破碎之感,但是由於緊扣著「俠」的意義與生命歷程轉變,仍可看出此劇立足於歷史的真實上,意圖說明俠的意義。恰如小花(はな,管罄飾)所說:「流氓也有百百樣,有情有義勝帝王」,指出俠需情義兼備的特質。

在林少貓成年後,由於清廷甲午戰敗、致使乙未割臺與抗日,在此時期,百姓雖無不希望過著太平生活,但林少貓處在這樣的現況中,卻不時有著內在矛盾:是持續武裝抗日?或是為免持續犧牲而暫時退守?而此種掙扎,明顯地表現在第十九場中,林家兩老的唱詞上:林母的「皇家無睬臺灣死生,番薯飼人誰記恩情」象徵著活命的渴求,但林父的「打退日本出征莫延遲,保鄉護民要趁這時機」卻是勸其勇於保鄉衛土。兩種情緒,雖可視為父母對兒子的期望,卻也可當作林少貓內心的掙扎,迫使他做出「忠義雙全」的決定,持續抗日,並且在戰略上進行以退為進的模式,捨去己身顏面、成為為臺灣百姓存亡利益的「俠貓」。

在演出形式上,明華園作為求新求變、以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劇團,在此齣戲中也進行了多種的素材融合。從語言的層面而言,劇中融合了臺語、客語、日語及河南方言,以符合時代背景各族群的語言使用與隔閡,進一步帶出文化符碼上的多元性,如:宋江陣、客家人的元宵攻炮城、流氓拳的兼採各武術所長,指出在清末至日治時期的臺灣各族群相處情形,同時將這些元素結合戲劇身段,靈活地表現在舞台演出上。

此外,在唱腔上也在傳統與流行之間取得平衡,一方面保留了傳統歌仔戲的特色,但也採用了流行曲調重新填詞的新曲牌,如萬興戰死時,其母的唱詞與曲調乃是改自〈心肝寶貝〉;小花與林少貓假意決裂時所唱的「女人的犧牲」、劇末的「不信仁義喚不回」等,皆是由流行曲調改編而來,更可見歌仔戲在傳統與新變間的調整及融合。

作為「正港台客武俠」,此劇從史實與當代小說作為素材為改編的底本,討論「俠」的精神如何深植於臺灣、成長於臺灣,以觀看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命歷程,也更進一步地將傳統戲曲融會傳統文化與當代表演藝術與流行素材,使歌仔戲能夠從歷史、文化、演出形式上更具有臺灣味,發展成為「以臺灣戲、演臺灣事」,帶領觀眾了解臺灣的表演藝術。

註釋

1、參見劉美芳:〈從《「小」貓》到《「俠」貓》一字定千秋〉,傳藝Online,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article_135_534.html,2018年4月15搜尋

《俠貓》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18/04/14 19:30
地點|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