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一截《搖滾芭比》
4月
18
2013
搖滾芭比(瘋戲樂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41次瀏覽
陳宜嬪(社會人士)

音樂劇《搖滾芭比》是根據真人真事的故事改編而成,原本是一部百老匯歌舞劇,後來更被改編為電影,以華麗舞台與搖滾音樂的風格,上演著同性戀、變性人及性別認同之話題,劇中主角由男變成女的所遭遇的障礙,形同跨越那高大的柏林圍牆。《搖》劇以東德為故事背景,描述主角為了愛情,做了變性手術成為Hedwig(呂寰宇飾演),然而手術卻失敗,遺留了一小截生殖器官在身上,因此Hedwig的老公覺得他不男不女而離開他。離婚後hedwig遇見了另一個男人Tommy,當Tommy發現了他身上有著女人不該有的生殖器官時,也落荒而逃的離開他。而他因此變裝皇后自稱,透過許多搖滾歌曲,訴說著難以回首的往事。

本劇對演員最大考驗是,呂寰宇需要踩著15公分的鉚釘高跟鞋,又唱又跳的,但是呂寰宇表現得可圈可點,令人欽佩。但是另一個演員飾演yitzhak的管罄在舞台上跳舞時重心不穩,因此在舞台上跳舞時有快摔倒的傾向,而且獨唱〈I Will Always Love You〉在聲音上沒處理好,到高音處時聲音破掉了。

劇場空間裡充滿了許多符號,是以演員的裝扮不只給予觀眾視覺的享受、刺激,更影響了觀眾對戲劇角色人物的性格的認同感。Hedwig在劇中是個敢愛敢恨的人,在劇中的服裝打扮稍顯俗氣誇張,Hedwig其實在整齣戲裡也有許多細膩與敏感之處,但是浮華的服裝所表現出的,反而是與人有距離感,不是那麼真實的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且不會讓人覺得想走入他的內心世界,探索他的想法、感受與慾望,因此如果在服裝上能再貼近角色性格或劇情重點、轉折等因素,或許會更好。

此音樂劇用了許多巧妙的橋段來詮釋,且善用現場道具與空間。例如:Hedwig從台上一躍而跳,打開現場旁邊的安全門,打開時會有彷彿聆聽到現場演唱會的聲音,讓觀眾也深入在那情緒中。在道具上的使用也有別於一般的音樂劇,可能是礙於空間,因此一樣的道具但是會有不同的用途。而且也運用了身上的許多道具來傳遞了情緒的表達,像是在最後,Hedwig扯掉了假髮,與身上的累贅,Yitzhak也從男裝變回以女裝亮相,也令人相當驚艷。

另一個令筆者極為讚賞的地方是現場的樂團,樂團的音樂可以將演員的情緒帶入,而且也可以看現場的狀況做些微調,但是可能是現場的音響沒有調好,有時筆者覺得樂團的音響會蓋過演員的聲音,而且在劇中許多的歌詞,一些脈絡中都隱藏著導演想要表達的一些議題,但在演員敘事的橋段卻看不到。而且音響會著重在於爵士鼓,所以也將其他樂器的聲響都蓋過去了,除非演員唱倒是抒情曲,只有keyboard的聲音時,才會聽到原來此樂團是有keyboard手。

其實在台灣,很少有這類型的演出,《搖》自百老匯音樂劇改編成中文,用台灣的演員、唱的歌詞也是中文,讓台灣的觀眾欣賞起來倍感親切,也為台灣的表演注入不同的樣貌,更添不同風情,現場的佈置製作單位也製造出Cabaret(酒館音樂會)的氛圍打,打破以往的正式演出的圍籬,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搖》劇特別的地方。

《搖滾芭比》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13/03/21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憑藉演員的個人魅力之外,演出中也將原劇許多部分都轉換成台灣語境,搭建起展演與空間的關係,讓台中歌劇院的空間更加「台中」,讓在場觀眾的體驗也更加在場。(吳政翰)
7月
30
2018
在《搖滾芭比》中,多媒體影像(MV形式)與音樂融合,有燈光配合劇情場景、轉換,肢體與戲劇融合等,統整出豐富的劇場效果。並運用臺灣人懂得「台式幽默」作為台詞,確實更深入觀眾的心。(黃宛茹)
4月
17
2013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