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的第三天,在颱風外圍環流帶來的大風雨中,外圍環流讓觀演成為種挑戰,觀眾與表演者不畏風雨來到光復鄉的光復商工,參與活動本身即有其行為藝術的象徵意義,⋯⋯一場看似即興、卻又結構嚴謹的「行為藝術家的認同再思考」,似乎為本次國際行為藝術節做了一個批判性質濃厚、發人省思的總結。(張懿文)
10月
21
2021
1924
5月
18
2020
1474
如果要評斷表演成敗,我們得先面對一個基本的問題:這表演是給誰看的?是給那些熟悉當代藝術的內行人,或者不認識謝德慶的一般觀眾?這區分雖然稍嫌武斷,但若我們也認同台上安排各行各業回答藝術是什麼的用意,此處的答案就很清楚了,藝術和生活的終極關係才是此處真實的詰問,它甚至不是透過舞蹈或台詞,而是以通俗形式呈現藝術家生命來指涉。(鄭文琦)
10月
29
2012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