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表演對藝術的提問《生命是條漫長的河》
10月
29
2012
生命是條漫長的河(人體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9次瀏覽
鄭文琦

「我被迫成為一個不幸的二手見證者,立場脆弱不堪。我並沒在現場經驗謝德慶的種種行為,但無論如何,謝德慶以藝術之名的所作所為,本即存在於公眾可見性的邊緣。」──Adrian Heathfield

在談取材自謝德慶行為藝術的《生命是條漫長的河》之前,讀者必須先認識上述這種無法經驗的脆弱立場,還有它「存在於公眾可見性的邊緣」的所作所為。為了讓人對這種超乎尋常尺度的時間與形式有所掌握,Heathfield在《現在之外》一書裡用了「lifework」一詞,更指出某種絕對的弔詭:謝在1985年做出一年不做、不談、不看、不讀藝術的宣言,整整一年迴避任何被視為藝術而發生或覺知的對象,但這樣的生活卻被命名為藝術。某方面來說,最後生活好像否認了藝術本身,並結束後仍透過思考而超越預設的時延。

作為以舞蹈劇場橋接行為藝術的方案,《生命是條漫長的河》首先已處在背離謝德慶的行為動機上,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基於劇場再現時間的知覺框架,表演一開始就與真實的行動分離。但正是這極其明顯的時間知覺上的背離與「不可經驗」,讓俞秀青轉而以表演者身體延續「思考」,這樣的藝術如何變成可能?她根據1978到86年謝德慶的五個〈一年行為表現〉創作〈籠子〉、〈打卡〉、〈戶外〉、〈繩子〉、〈NO藝術〉五幕,並以字卡帶出五個一年規定,延伸禁錮、約制、放逐、關係、藝術生活的主題。於是探討的對象不再是行為藝術家,而是「人受到社會機制的約束以及生命與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正是那存在於公眾可見性的邊緣者。

現場打擊樂在鋪陳氣氛上不落俗套,戲劇結構包含由旁白和影像所串連的寫實與抽象等不同場景。全背景投影牆發揮輔助敘事的功能,如〈籠子〉排滿英數字母的紛雜意象,〈打卡〉以機械零件或碼表所指的具現化時間,乃至〈戶外〉的風景照片和〈NO藝術〉插入的名人訪談(什麼是藝術?)及惡搞訪談的混音影像。但如同俞秀青表示的不要再現真實,觀眾唯有放棄對真實的要求,才能接受台灣記者在紐約SNG連線或手機等不符主角所處時空的設計。而結果大致上是順暢的,藝術家的改編文本沒有讓觀眾感受太沉重,反而因不拘於還原真實而表現意外的可親,荒謬,甚至是喜感。在主角和另一人綁在一起的〈繩子〉,投影先是演員模仿台灣記者採訪藝術家,猛問一些看似愚蠢的問題,手法兼具荒謬與反諷。不過在融合東方舞蹈、社交舞或不同的風格化動作上,除了主角外,八位新舞者的經驗不足和臨場表現都是險象環生,對連貫性的破壞甚至大過前述的惡搞,似乎連續跳一小時以上對他們還是勉強點。

如果要評斷表演成敗,我們得先面對一個基本的問題:這表演是給誰看的?是給那些熟悉當代藝術的內行人,或者不認識謝德慶的一般觀眾?這區分雖然稍嫌武斷,但若我們也認同台上安排各行各業回答藝術是什麼的用意,此處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也就是除了禁錮、約制、放逐、關係或存在主義式的荒謬,藝術和生活的終極關係才是此處真實的詰問,它甚至不是透過舞蹈或台詞,而是以通俗形式呈現藝術家生命來指涉。於是在Peggy Phelan展讀給謝的信件,我們得以從一種感性的對話來質疑:生命和藝術真是藝術家所隔開的紅海兩端嗎?假如藝術不再是藝術,那它到底是什麼?假如謝德慶後來不再做藝術是因為他做完了,那我們呢?什麼樣的藝術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在劇場裡,總是可能重新開始的緣故;畢竟就算今天有人重做謝德慶的一年表演也不再有相同意義了,但是當男舞者說出:我是謝德慶/我是王維銘,透過動作與語言的同步,觀眾赫然發現自己來到藝術與真實的交會點,此時舞者說的是自己的藝術生活,也是藝術家的生命故事──儘管謝的藝術生命已被說完了。在這一幕後,代表說書人的女子上台用一段話,為她見証的傳說劃下句點。雖然對這一晚觀眾來說,也許只是看了場精采的表演,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劇場裡見證藝術的回聲。

當代藝術總是企圖將關於自己的一切再現為一則神話,但神話卻總在曖昧的時空裡得以被反轉為生活,而劇場正是這樣的時空。或許觀眾究竟了解行為藝術多少並不重要,但至少在劇場裡,他們終於不必再仰望著大師了。

《生命是條漫長的河》

演出|人體舞蹈劇場
時間|2012/10/24 19: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