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表演對藝術的提問《生命是條漫長的河》
10月
29
2012
生命是條漫長的河(人體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1次瀏覽
鄭文琦

「我被迫成為一個不幸的二手見證者,立場脆弱不堪。我並沒在現場經驗謝德慶的種種行為,但無論如何,謝德慶以藝術之名的所作所為,本即存在於公眾可見性的邊緣。」──Adrian Heathfield

在談取材自謝德慶行為藝術的《生命是條漫長的河》之前,讀者必須先認識上述這種無法經驗的脆弱立場,還有它「存在於公眾可見性的邊緣」的所作所為。為了讓人對這種超乎尋常尺度的時間與形式有所掌握,Heathfield在《現在之外》一書裡用了「lifework」一詞,更指出某種絕對的弔詭:謝在1985年做出一年不做、不談、不看、不讀藝術的宣言,整整一年迴避任何被視為藝術而發生或覺知的對象,但這樣的生活卻被命名為藝術。某方面來說,最後生活好像否認了藝術本身,並結束後仍透過思考而超越預設的時延。

作為以舞蹈劇場橋接行為藝術的方案,《生命是條漫長的河》首先已處在背離謝德慶的行為動機上,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基於劇場再現時間的知覺框架,表演一開始就與真實的行動分離。但正是這極其明顯的時間知覺上的背離與「不可經驗」,讓俞秀青轉而以表演者身體延續「思考」,這樣的藝術如何變成可能?她根據1978到86年謝德慶的五個〈一年行為表現〉創作〈籠子〉、〈打卡〉、〈戶外〉、〈繩子〉、〈NO藝術〉五幕,並以字卡帶出五個一年規定,延伸禁錮、約制、放逐、關係、藝術生活的主題。於是探討的對象不再是行為藝術家,而是「人受到社會機制的約束以及生命與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正是那存在於公眾可見性的邊緣者。

現場打擊樂在鋪陳氣氛上不落俗套,戲劇結構包含由旁白和影像所串連的寫實與抽象等不同場景。全背景投影牆發揮輔助敘事的功能,如〈籠子〉排滿英數字母的紛雜意象,〈打卡〉以機械零件或碼表所指的具現化時間,乃至〈戶外〉的風景照片和〈NO藝術〉插入的名人訪談(什麼是藝術?)及惡搞訪談的混音影像。但如同俞秀青表示的不要再現真實,觀眾唯有放棄對真實的要求,才能接受台灣記者在紐約SNG連線或手機等不符主角所處時空的設計。而結果大致上是順暢的,藝術家的改編文本沒有讓觀眾感受太沉重,反而因不拘於還原真實而表現意外的可親,荒謬,甚至是喜感。在主角和另一人綁在一起的〈繩子〉,投影先是演員模仿台灣記者採訪藝術家,猛問一些看似愚蠢的問題,手法兼具荒謬與反諷。不過在融合東方舞蹈、社交舞或不同的風格化動作上,除了主角外,八位新舞者的經驗不足和臨場表現都是險象環生,對連貫性的破壞甚至大過前述的惡搞,似乎連續跳一小時以上對他們還是勉強點。

如果要評斷表演成敗,我們得先面對一個基本的問題:這表演是給誰看的?是給那些熟悉當代藝術的內行人,或者不認識謝德慶的一般觀眾?這區分雖然稍嫌武斷,但若我們也認同台上安排各行各業回答藝術是什麼的用意,此處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也就是除了禁錮、約制、放逐、關係或存在主義式的荒謬,藝術和生活的終極關係才是此處真實的詰問,它甚至不是透過舞蹈或台詞,而是以通俗形式呈現藝術家生命來指涉。於是在Peggy Phelan展讀給謝的信件,我們得以從一種感性的對話來質疑:生命和藝術真是藝術家所隔開的紅海兩端嗎?假如藝術不再是藝術,那它到底是什麼?假如謝德慶後來不再做藝術是因為他做完了,那我們呢?什麼樣的藝術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在劇場裡,總是可能重新開始的緣故;畢竟就算今天有人重做謝德慶的一年表演也不再有相同意義了,但是當男舞者說出:我是謝德慶/我是王維銘,透過動作與語言的同步,觀眾赫然發現自己來到藝術與真實的交會點,此時舞者說的是自己的藝術生活,也是藝術家的生命故事──儘管謝的藝術生命已被說完了。在這一幕後,代表說書人的女子上台用一段話,為她見証的傳說劃下句點。雖然對這一晚觀眾來說,也許只是看了場精采的表演,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劇場裡見證藝術的回聲。

當代藝術總是企圖將關於自己的一切再現為一則神話,但神話卻總在曖昧的時空裡得以被反轉為生活,而劇場正是這樣的時空。或許觀眾究竟了解行為藝術多少並不重要,但至少在劇場裡,他們終於不必再仰望著大師了。

《生命是條漫長的河》

演出|人體舞蹈劇場
時間|2012/10/24 19: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