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色澤的呼喚《VA 逃》
9月
02
2015
VA逃(梵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1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以魯米(Jelaluddin RUMI,1207-1273,十三世紀波斯詩人、伊斯蘭教神學家及蘇非[Sufi]行者。)的詩入舞,是原籍希臘現居法國的妮娜.蒂帕拉(Nina Dipla)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演出的獨舞作品。這是一場沒有節目單的演出,通常是在戶外進行,這回的亞洲首演場即是在臺北的外雙溪。但在涴莎永華館的黑盒子劇場裡,不再有大自然的風光襯景,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想像的幽閉空間,對於蒂帕拉和場內的觀眾而言,應該都是一場奇特的經驗。

進場時,她身著藍衣,手持木棍,緩緩的走進來,從翼幕傳進的風,撩起裙擺,此時,她彷彿漫步於曠野。眼前,還有其它的多彩服裝(或可說是精簡裁製的布片)掛在正後方的牆上,瞇著眼看,宛若天邊彩虹。接著,她手上的木棍劃在木頭地板上,撕裂了空氣中凝結的寂靜,微微刺耳的傳進尚未找到平衡的聽覺神經。當她以希臘文喃喃唸著魯米的詩句時,她像是傳教士、苦行僧或隱士的化身,正在尋求開啟靈性的導師。

這段開場已經預告,她的舞蹈不會是呈現形體的設計,也不是身體技巧的炫耀。或可說,在舞蹈的行為中,她將跨越概念、信仰的籓籬,變身為吟遊舞人,踩踏荊棘,朝向彩虹彼端前行。

隨後,她拆下綁在腰間的絲巾,隨意揮舞、擺動、轉身,此刻的她,像極了影像資料中,在希臘神殿翩翩而舞的伊莎朵拉.鄧肯。隨著悅耳的樂聲響起,她將藍色衣衫褪下再穿上,彎身拉起裙襬往兩側擺動、拍打,好像意欲展翅的大鵬。但接著她又將絲巾罩在頭上再拉起,彷彿確立方向前的猶豫不定。而後,絲巾罩著全臉,她像是找不到方向般的慌亂行走,也像是受到驚嚇的靈魂,急著走出幽暗的山谷。

在這一陣驚慌的狀態中,她拉起了掛在牆上的各色衣衫,拿起紅色套在身上,從容的褪下藍色。同樣的換衫動作,在後續的段落中出現多次。因此,她的身上時而綠衣,時而白衫的變換色彩,或是同時掛上不同色彩的衣衫。從戶外演出移至室內的面向來看,她身上顏色的變換是否意味著天色的奧妙?抑或是複雜的心情寫照?又或是舞蹈行為的多樣式呈現?我無從揣測,也或許不需臆測,因為過度猜想會跟不上她轉變的速度。

接著,她將絲巾鋪在地板上,隨後把一瓶寶特瓶中的水倒在頭上,再拿起地上的布衫擦地板。之後,她將溼答答的布衫套在身上,接著又將身上的衣衫一件一件脫掉,最後換成了天使般的白衣。這些段落都在「無預警」狀態下,一環一環的扣起來,觀賞人只能想像在其戶外演出時,可能構成的畫面,既可能是山中奇景,也可能是霧境。

最後一段,她先是吹起了口哨,接著以葡萄牙文唱起一段巴西歌謠。歌聲停止後,她拿著棍子,不斷的撩撥布幕、觸擊牆面、敲打地板,然後消失在觀眾眼前,我們只聽到從出口處傳來的拍打聲響。這一段顯然讓許多人摸不著頭緒,觀眾開始不安的互看,甚至討論起來:她在做什麼?她想要表達什麼?她走出去了嗎?她還會回來嗎?

我想,她應該是在尋找出口吧!可能是舞蹈的出口、生命的出口、情緒的出口或就只是當下情景的出口。

看完VA,我像是喝了一杯後勁頗強的醇酒,當下有些許迷濛,也有些許無感,但在杯乾物盡後,卻回甘甚久。

《VA 逃》

演出|Nina Dipla
時間|2015/08/28/ 19:30
地點|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