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Q&A首部曲、二部曲》
2月
02
2015
Q&A(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23次瀏覽
李時雍(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Q&A首部曲》(2010)之後,蔡柏璋作品、呂柏伸導演的《Q&A二部曲》先於去年十月在國家戲劇院首演,接著這個月,一、二部曲在城市舞台連演;我是看了二部曲,才回到故事的源頭,重新角色們的追尋。正是「追尋」,成為蔡柏璋作品一個重要而引人的主題:《Re/turn》(2011)裡那能夠開啟時空之門的骨董門把,帶你回返缺憾與選擇的時刻,來到七種結局;譬如《Q&A》字面上的「Questions & Answers」,或藉以引申之「Quest(追尋) & Amnesia(失憶)」。導演呂柏伸說,「打造一場記憶追尋之旅」。

《首部曲》以一場車禍肇始的失憶開始,蔡柏璋飾演的劉憶,一個「重度性上癮患者」,與家人長期衝突疏離,在意外事件後,成為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周遭親人順勢隱瞞他的過去,包括記憶、性向、交友圈,而劉憶陰錯陽差地與肇事者傅嚴歆(李劭婕飾)交往,卻總是被某些聲響、旋律所捕獲糾纏,感到對過往的困惑。以劉憶對記憶的拼湊為主要敘事,《首部曲》著墨許多在家庭關係,及其所旁生出來的副線,尤其父親劉世仁(黃士偉飾)和母親關英蓮(姚坤君飾)對事件欲蓋彌彰的反應,以及彼此之間,心思出軌的男人和一位婚紗公司女強人的仳離婚姻。而延續著尾聲真相不堪的揭穿,劉憶在《二部曲》踏上回到柏林尋找記憶的旅程。

《二部曲》集中於劉憶曾經在柏林與吉他手Stefan(Raphael Käding飾)及經紀人Maggie(趙逸嵐飾)的三角關係,以及傅嚴歆前往倫敦尋找親生祖父嚴和,所帶出一九六0年代祖父母從開封分別流亡香港、台灣、倫敦的離散歷史,這兩個主要敘事線。蔡柏璋劇作擅長編織複雜的關係,跨度於偌大的時空之間,形塑每一角色或顯或隱的故事:劉憶、傅嚴歆、祖父嚴和與《王魁負桂英》名旦蕭伶、嚴和獨生女倫敦嚴記食府的嚴馥嫻、餐館廚師偉仔等。尤其透過這次二部連演,各有聚焦的敘事線索,特別是劉憶何以跟著Stefan來到柏林、嚴馥嫻和傅嚴歆之間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劉憶對傅嚴歆不告而別後來的歉疚,對我而言,更具體了起來。

這齣作品可以「追尋」觀之,可以過程中所遭遇的失憶╱記憶的真實觀之(如文案一句:「我們總是忘記想憶起的事,卻記得想遺忘的記憶。」)或是對於性的抑制、慾望,與愛的疑問。而放在台灣劇場的脈絡,《首部曲》裡藉由一起事件,對於家庭關係帶著諷喻的尖銳刻劃,表象上的貌合神離,令人想起紀蔚然《黑夜白賊》(1996)、《也無風也無雨》(1998)、《好久不見》(2004)的「家庭三部曲」等作品;而《首部曲》、《二部曲》所採用的影集形式,對通俗文化或所謂類型作品的混融,蔡柏璋個人曾有《K24》系列。但對我來說,想特別提到的是其中對於記憶的媒介之物的呈現。

劉憶在失憶之後,持續地將來自周遭所提供的線索,抄記、拼湊在一本筆記本上;他也找到註記有許多人名的手記,並按圖索驥之,後來我們會知道那都是他曾一夜情的陌生男人。到了柏林後,交往過的情人Andrew交給他一個儲存有昔日生活影像的iPad(連演時似刪去這場戲)。他背包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卡式錄音機,以及錄音帶裡扣連的另一段嚴和(朱宏章飾)和蕭伶(徐堰鈴飾)的敘事線:在流亡、分離前夕,嚴和以錄音帶(當時他們口中的洋玩意)錄下蕭伶演唱劇作中具有互文性的《王魁負桂英》。嚴和在晚年阿茲海默症記憶逐漸萎縮,唯一記得便是惦記著的戀人聲音,劉憶在地鐵車箱裡無意間撞壞了他的錄音機,一段對話,像兩種時代對記憶的描寫:「反正這聽久了也是會壞的。買一台新的不就好了嗎?大不了我賠你。」「在我們那個年代,東西壞了,都會想要修補。你們這個年代,東西壞了,就想換新的。」(《Q&A二部曲》劇本集,頁43)

筆記本、iPad、錄音機,或是投影在舞台上巨大的《王魁負桂英》影像……,《Q&A》介紹說「全劇透過『聲音』來追憶過去」,但更有意思的,或也是這些承載、儲存感覺記憶之「物」。在存在的追尋,和劇作嘗試展開的史詩格局上,《Q&A》令我想及賴聲川的《如夢之夢》(2000),五號病人或劉憶,前者浪跡的法國與後者的柏林,戰亂的上海、與嚴和置身的1967年香港暴動等。但如果比較兩者記憶之所構成,相對於《如夢之夢》以故事、以「自他交換」帶出前世今生的宿命輪迴,《Q&A》藉由各種形式的書寫儲存的媒介,僅只十年前後,似乎帶出了另一種時代的感覺形式。

當然,這或許只是劇作家和導演在故事的細節刻劃下,所銘記在舞台上的痕跡。卻隱然成為了兩種歧異的時代感受。開啟時空之門的《Re/turn》裡有個骨董門把,《Q&A》裡嚴和緊緊揣在懷裡的錄音機,讓記憶與缺憾,有了具體可見的可能。睹物思人,想念一個人,卻也是Questions/Quest,在物之中,尋索之為一個人。

《Q&A首部曲、二部曲》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5/01/18 14:30、19:30
地點|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