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Q&A首部曲、二部曲》
2月
02
2015
Q&A(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77次瀏覽
李時雍(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Q&A首部曲》(2010)之後,蔡柏璋作品、呂柏伸導演的《Q&A二部曲》先於去年十月在國家戲劇院首演,接著這個月,一、二部曲在城市舞台連演;我是看了二部曲,才回到故事的源頭,重新角色們的追尋。正是「追尋」,成為蔡柏璋作品一個重要而引人的主題:《Re/turn》(2011)裡那能夠開啟時空之門的骨董門把,帶你回返缺憾與選擇的時刻,來到七種結局;譬如《Q&A》字面上的「Questions & Answers」,或藉以引申之「Quest(追尋) & Amnesia(失憶)」。導演呂柏伸說,「打造一場記憶追尋之旅」。

《首部曲》以一場車禍肇始的失憶開始,蔡柏璋飾演的劉憶,一個「重度性上癮患者」,與家人長期衝突疏離,在意外事件後,成為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周遭親人順勢隱瞞他的過去,包括記憶、性向、交友圈,而劉憶陰錯陽差地與肇事者傅嚴歆(李劭婕飾)交往,卻總是被某些聲響、旋律所捕獲糾纏,感到對過往的困惑。以劉憶對記憶的拼湊為主要敘事,《首部曲》著墨許多在家庭關係,及其所旁生出來的副線,尤其父親劉世仁(黃士偉飾)和母親關英蓮(姚坤君飾)對事件欲蓋彌彰的反應,以及彼此之間,心思出軌的男人和一位婚紗公司女強人的仳離婚姻。而延續著尾聲真相不堪的揭穿,劉憶在《二部曲》踏上回到柏林尋找記憶的旅程。

《二部曲》集中於劉憶曾經在柏林與吉他手Stefan(Raphael Käding飾)及經紀人Maggie(趙逸嵐飾)的三角關係,以及傅嚴歆前往倫敦尋找親生祖父嚴和,所帶出一九六0年代祖父母從開封分別流亡香港、台灣、倫敦的離散歷史,這兩個主要敘事線。蔡柏璋劇作擅長編織複雜的關係,跨度於偌大的時空之間,形塑每一角色或顯或隱的故事:劉憶、傅嚴歆、祖父嚴和與《王魁負桂英》名旦蕭伶、嚴和獨生女倫敦嚴記食府的嚴馥嫻、餐館廚師偉仔等。尤其透過這次二部連演,各有聚焦的敘事線索,特別是劉憶何以跟著Stefan來到柏林、嚴馥嫻和傅嚴歆之間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劉憶對傅嚴歆不告而別後來的歉疚,對我而言,更具體了起來。

這齣作品可以「追尋」觀之,可以過程中所遭遇的失憶╱記憶的真實觀之(如文案一句:「我們總是忘記想憶起的事,卻記得想遺忘的記憶。」)或是對於性的抑制、慾望,與愛的疑問。而放在台灣劇場的脈絡,《首部曲》裡藉由一起事件,對於家庭關係帶著諷喻的尖銳刻劃,表象上的貌合神離,令人想起紀蔚然《黑夜白賊》(1996)、《也無風也無雨》(1998)、《好久不見》(2004)的「家庭三部曲」等作品;而《首部曲》、《二部曲》所採用的影集形式,對通俗文化或所謂類型作品的混融,蔡柏璋個人曾有《K24》系列。但對我來說,想特別提到的是其中對於記憶的媒介之物的呈現。

劉憶在失憶之後,持續地將來自周遭所提供的線索,抄記、拼湊在一本筆記本上;他也找到註記有許多人名的手記,並按圖索驥之,後來我們會知道那都是他曾一夜情的陌生男人。到了柏林後,交往過的情人Andrew交給他一個儲存有昔日生活影像的iPad(連演時似刪去這場戲)。他背包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卡式錄音機,以及錄音帶裡扣連的另一段嚴和(朱宏章飾)和蕭伶(徐堰鈴飾)的敘事線:在流亡、分離前夕,嚴和以錄音帶(當時他們口中的洋玩意)錄下蕭伶演唱劇作中具有互文性的《王魁負桂英》。嚴和在晚年阿茲海默症記憶逐漸萎縮,唯一記得便是惦記著的戀人聲音,劉憶在地鐵車箱裡無意間撞壞了他的錄音機,一段對話,像兩種時代對記憶的描寫:「反正這聽久了也是會壞的。買一台新的不就好了嗎?大不了我賠你。」「在我們那個年代,東西壞了,都會想要修補。你們這個年代,東西壞了,就想換新的。」(《Q&A二部曲》劇本集,頁43)

筆記本、iPad、錄音機,或是投影在舞台上巨大的《王魁負桂英》影像……,《Q&A》介紹說「全劇透過『聲音』來追憶過去」,但更有意思的,或也是這些承載、儲存感覺記憶之「物」。在存在的追尋,和劇作嘗試展開的史詩格局上,《Q&A》令我想及賴聲川的《如夢之夢》(2000),五號病人或劉憶,前者浪跡的法國與後者的柏林,戰亂的上海、與嚴和置身的1967年香港暴動等。但如果比較兩者記憶之所構成,相對於《如夢之夢》以故事、以「自他交換」帶出前世今生的宿命輪迴,《Q&A》藉由各種形式的書寫儲存的媒介,僅只十年前後,似乎帶出了另一種時代的感覺形式。

當然,這或許只是劇作家和導演在故事的細節刻劃下,所銘記在舞台上的痕跡。卻隱然成為了兩種歧異的時代感受。開啟時空之門的《Re/turn》裡有個骨董門把,《Q&A》裡嚴和緊緊揣在懷裡的錄音機,讓記憶與缺憾,有了具體可見的可能。睹物思人,想念一個人,卻也是Questions/Quest,在物之中,尋索之為一個人。

《Q&A首部曲、二部曲》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5/01/18 14:30、19:30
地點|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