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命理與心理的大戰《大算命家》
4月
03
2015
大算命家(台北藝術推廣協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7次瀏覽
張明惠(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研究生)

這齣風趣的黑色幽默喜劇,角色們在不斷的因果輪迴中,試圖尋找「如果當初…」的可能性,但其實觀眾早已看穿其中的世俗道理。《大》劇以改變命運為題,上演生活週遭可能正在發生的真人真事──人們將對現況的不滿,轉移到看似有轉寰餘地的算命師身上,於是花招百出的算命方式出現,人人可以依照喜好挑選被計算的方式、從不同的機遇中選擇願意被他/她/牠說服的對象,合理將自己人生的故事發展全權交由命運負責。這種說法看似諷刺卻再平常不過,如同劇情一開始,算命師田心愛在眾目睽睽下做出毫無說服力的魔法料理,並且讓三人聯合起來「相信」對方的命運已經改變,舌燦蓮花功力媲美電視購物頻道,但如果當事人都願意相信這是真,旁人又何苦繼續「強辯」這是假呢?透過田心愛的開場,故事的真相已透露大半。

那天底下的算命師都如此不可信嗎?俗話說「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老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劇中趙算「人的性格是最難改變的」道出算命師的無奈,戲裡江家父子不同的性格設定宛如眾生對照,江大任專制、江一智濫情、江二仁偏執和江三勇的懦弱,三兄弟明知命格的弱點找來算命師避險,最後還是不敵誘惑。巧妙的是,江家兄弟由同一人飾演,導演安排演員在場上換裝讓觀眾看出這三人僅外觀不同,是否象徵你我皆凡人、凡人皆如此的寓意?凡事問、凡事算,到底算命師說的話是神話、鬼話還是人話?在人們不先正視自己的缺陷前得不到答案,把不願意面對的問題轉移到不同路徑,但當路途顛簸崎嶇,又開始假設「如果…如果…」的總總,猶如趙算所說「就算時間倒回,我對江家三兄弟有不同做法,結局真的會比較好嗎?」不管當初用哪種方法讓江家三兄弟繼承,結局終究不盡人意。說穿了,幸福不幸福不是單靠算命師就能左右,雖然人人希望人生擁有歡喜大結局,但是現實總不可能盡如人意,而這齣戲的結尾也如同編導自述「命運操之在己」,笑看人生將結局留給觀眾想像。

這次《大》劇以「影像世代」為標語,趕搭表演藝術與多媒體合作熱潮,成功運用極簡布幕和角度安排,將有限空間創造出多變的時空場景,演員與投影的互動以及畫面的設計,讓「布景」發揮別於以往的新意,省時省力降低成本,但效果令人驚艷,利用投影讓場上時空快速轉換,減少觀眾在換景時造成的疏離感,劇情節奏更加緊湊寫實,同時將演員投射在巨大布幕上的手法,營造希臘眾神的天庭氛圍,精準的人、影互動和對話產生震撼視覺效果,強化改變命運的不確定性,戲劇整體效果加分。

不過筆者認為雖然《大》劇運用影像科技帶來亮點,可是編劇上為了突顯演員的專長,而刻意加入演唱,就劇情整體性而言略顯勉強,演唱情境與情節脫節,加上演員間演唱風格差異大,造成劇情連結降低,令人疑惑詮釋方法是否合宜,甚至在演唱當下播放的影像也看不出必要性,這讓原本強調影像世代的《大》劇,凸顯影像設計整合缺乏的問題;而藝術整體性的問題,同樣出現在動作設計上,劇中結合東方舞蹈、身段和太極元素,雖與算命題材吻合,但舞蹈安插的時機、肢體手勢的涵義,卻彷彿是獨立的表演片段,感覺不連戲,令人誤解為換景的串場手法,可惜了原本另有寓意的動作編排。

《大》劇傳達「命運發展操之在己」的真諦,結合多媒體演出實驗性質高,雖然舞臺上各種表演元素仍有整合的空間,但戲劇寓意讓觀眾在戲後能繼續延伸想像,仍是值得提出探討的作品。

《大算命家》

演出|屋頂上複合劇場平台
時間|2015/03/21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