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命理與心理的大戰《大算命家》
4月
03
2015
大算命家(台北藝術推廣協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4次瀏覽
張明惠(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研究生)

這齣風趣的黑色幽默喜劇,角色們在不斷的因果輪迴中,試圖尋找「如果當初…」的可能性,但其實觀眾早已看穿其中的世俗道理。《大》劇以改變命運為題,上演生活週遭可能正在發生的真人真事──人們將對現況的不滿,轉移到看似有轉寰餘地的算命師身上,於是花招百出的算命方式出現,人人可以依照喜好挑選被計算的方式、從不同的機遇中選擇願意被他/她/牠說服的對象,合理將自己人生的故事發展全權交由命運負責。這種說法看似諷刺卻再平常不過,如同劇情一開始,算命師田心愛在眾目睽睽下做出毫無說服力的魔法料理,並且讓三人聯合起來「相信」對方的命運已經改變,舌燦蓮花功力媲美電視購物頻道,但如果當事人都願意相信這是真,旁人又何苦繼續「強辯」這是假呢?透過田心愛的開場,故事的真相已透露大半。

那天底下的算命師都如此不可信嗎?俗話說「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老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劇中趙算「人的性格是最難改變的」道出算命師的無奈,戲裡江家父子不同的性格設定宛如眾生對照,江大任專制、江一智濫情、江二仁偏執和江三勇的懦弱,三兄弟明知命格的弱點找來算命師避險,最後還是不敵誘惑。巧妙的是,江家兄弟由同一人飾演,導演安排演員在場上換裝讓觀眾看出這三人僅外觀不同,是否象徵你我皆凡人、凡人皆如此的寓意?凡事問、凡事算,到底算命師說的話是神話、鬼話還是人話?在人們不先正視自己的缺陷前得不到答案,把不願意面對的問題轉移到不同路徑,但當路途顛簸崎嶇,又開始假設「如果…如果…」的總總,猶如趙算所說「就算時間倒回,我對江家三兄弟有不同做法,結局真的會比較好嗎?」不管當初用哪種方法讓江家三兄弟繼承,結局終究不盡人意。說穿了,幸福不幸福不是單靠算命師就能左右,雖然人人希望人生擁有歡喜大結局,但是現實總不可能盡如人意,而這齣戲的結尾也如同編導自述「命運操之在己」,笑看人生將結局留給觀眾想像。

這次《大》劇以「影像世代」為標語,趕搭表演藝術與多媒體合作熱潮,成功運用極簡布幕和角度安排,將有限空間創造出多變的時空場景,演員與投影的互動以及畫面的設計,讓「布景」發揮別於以往的新意,省時省力降低成本,但效果令人驚艷,利用投影讓場上時空快速轉換,減少觀眾在換景時造成的疏離感,劇情節奏更加緊湊寫實,同時將演員投射在巨大布幕上的手法,營造希臘眾神的天庭氛圍,精準的人、影互動和對話產生震撼視覺效果,強化改變命運的不確定性,戲劇整體效果加分。

不過筆者認為雖然《大》劇運用影像科技帶來亮點,可是編劇上為了突顯演員的專長,而刻意加入演唱,就劇情整體性而言略顯勉強,演唱情境與情節脫節,加上演員間演唱風格差異大,造成劇情連結降低,令人疑惑詮釋方法是否合宜,甚至在演唱當下播放的影像也看不出必要性,這讓原本強調影像世代的《大》劇,凸顯影像設計整合缺乏的問題;而藝術整體性的問題,同樣出現在動作設計上,劇中結合東方舞蹈、身段和太極元素,雖與算命題材吻合,但舞蹈安插的時機、肢體手勢的涵義,卻彷彿是獨立的表演片段,感覺不連戲,令人誤解為換景的串場手法,可惜了原本另有寓意的動作編排。

《大》劇傳達「命運發展操之在己」的真諦,結合多媒體演出實驗性質高,雖然舞臺上各種表演元素仍有整合的空間,但戲劇寓意讓觀眾在戲後能繼續延伸想像,仍是值得提出探討的作品。

《大算命家》

演出|屋頂上複合劇場平台
時間|2015/03/21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