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的新視野《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
1月
15
2012
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影響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7次瀏覽
張麗玉

《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以下簡稱《啾古》)由林中氛圍、鳥叫蟲鳴聲中揭開序曲,非線性的串連鋪成四齣獨立小戲〈將天唱高的鳥〉、〈Karam和Ciwadwad〉、〈猴偷吃西瓜〉、〈貓頭鷹與麻雀〉,每個故事皆以不同鳥類做為主角,透過演員生動扮演和觀眾想像力,帶出故事背後蘊含傳說故事的幽默、娛樂,以及人與自然、生命循環的教育意涵。

從進入環型的演出空間開始,對於習慣傳統表演場地的大小觀眾就是一個新奇的體驗。小朋友急切問著要坐在哪裡看比較好?導演跟大家說:「不管坐在哪裡,看哪裡都好!」由於坐在同心圓的座位上,彼此對望交會的眼神、好奇等待的表情都成了開演前另外一場有趣的戲。

而戲本身更是觀賞台灣兒童劇場的一個全新體驗。有別於一般兒童劇的演出手法,《啾古》不以綜藝、團康、誇張式的笑點或互動來討好取悅孩童。相反地,他們以回歸戲劇本質的美學、情節和演技來吸引、感動大小觀眾。兒童劇場難為之處在於觀眾年齡層差距極大,孩子看得樂不可支的故事,對於帶孩子去看戲的大人往往過於簡單幼稚;而能引起大人會心一笑的情節,又或許孩童不宜。《啾古》取材自鳥的傳說故事,傳說故事裡多元的意涵通常跨越了年齡的界線,大小觀眾皆能在其中找到各自的詮釋與滿足,而非僅僅相互遷就。

由於觀眾環坐在舞台四周,與演員幾乎零距離,演員的聲音、表情、能量、肢體動作絲毫無法掩飾地呈現於觀眾眼前,但也因為這樣的臨場感,觀眾給予的回應直接回饋到演出的氛圍裡,讓每場演出因著觀眾不同的反應而有了不同的精彩。像是其中一個故事裡,一對辛苦種西瓜的農夫夫婦,請小朋友幫忙保管西瓜,每個接到西瓜的小朋友都有各自收藏西瓜的方法,等到偷西瓜吃的猴子四處去索討時,有的小朋友乖乖交出、有的騙說沒有、有的西瓜被拿走後還嘩然大哭。這樣順應劇情自然產生的演員/觀眾互動是非常巧妙的安排!台灣一般的兒童劇場常會「為了互動而互動」,但往往相當突兀地破壞了原先建構的戲劇情境,也造成了民眾甚至是兒童劇團本身對兒童劇裡「互動」形式的誤解!

孩童的想像遊戲裡,物品有各種指涉的可能,一支騎在胯下的掃把可以化為一匹駿馬;圈起來的紙張往眼前一放就成了探險隊的望遠鏡。〈啾古〉善用了孩童的想像力,演員揮舞著繫在細繩上的羽毛,在空中畫出優美的弧線,代表了展翅飛翔的鳥兒,於是大家的眼裡看見了自己腦海裡鳥兒的模樣,沒有小朋友會站起來抗議說:「你騙人,那明明就只是一根羽毛!」同樣的,當農夫夫婦將扁平的紙球吹滿氣後交到孩子手上,拜託他們保管,看到孩子小心翼翼地收下藏好,就表示他們樂於相信戲劇裡大家共同想像的「真實」。在戲裡,孩子見到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能有如此多變的「玩法」,離開劇場時帶走的除了看戲的歡愉之外,更重要的是開啟了他們對於平凡的日常生活無限的想像與創意!然而,要讓大小觀眾願意一起「相信」這些象徵並沉浸在故事的情境裡,其實需要編導、演員、音樂、服裝、技術等專業的配合。《啾古》詩般的美感來自於演員流暢的舞蹈肢體動作、動人的音樂與歌聲、簡潔卻又充滿想像的舞台及燈光設計、和極富巧思的語言韻律變化、堆疊與重複。我始終認為給孩童看的戲,絕不能因觀眾的年齡小,就小看他們欣賞與認知的能力,甚至「矮化」創作、演出的水準。「影響‧新劇場」的首場售票演出充分顯現了對兒童觀眾的瞭解、尊重與用心。這個關於鳥的傳說故事的確是個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之作。

《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

演出|影響‧新劇場 New Visions New Voices Theatre Company
時間|2011/12/18 16:30
地點|台南誠品長榮B2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