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政治」「性」搬演《學英文》
5月
04
2015
學英文(複象公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5次瀏覽
楊皓麟(社會人士)

在全球化以及西方國家所主導的國際化現象充斥之際,藝術創作者能夠對於自身所處社會進行審視是相當值得期待、讚賞的。台灣人為何學英文?在外國人眼中的台灣人又是以怎樣的形象現身?我們可以將「台灣在國際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看作是複象公場此次創作意念的核心骨幹,也是導演李承寯對觀眾拋出一個沒有解答的提問。

劇情由台灣女性Tina、美國男性Tom、中國女性Chen、日本男性Uehara等兩男兩女、四種國籍的角色設定展開糾葛。在只有兩男一女的演員限制下試圖拋開性別,分別在不同場次,以更換服裝的方式輪替扮演不同角色。創作者以諷刺喜鬧的手法,藉台灣女性Tina隻身異地為異國戀情而學習語言,中國女性硬是從中作梗,進而干預Tina與兩位他國男子的關係,嚴肅地帶出關於三個亞洲國家加上一個英語體系國家意識形態衝突的寓言故事。

語言在運用與傳授中時常不自覺伴隨著一定的意識形態,某種程度上,傳授語言事實上就是在傳授意識形態。在劇本前半段全英文的台詞對話中,創作者選擇以最簡單易懂的字彙來表現意識形態的灌輸與變化。Tina一開始如同咿呀學語的小娃在和美國男人學習英文,然而原先該為「A for apple. B for book…」的英文練習,在經過某種特殊的CCR(跨文化戀情)、或父權意識思維,變成傳授「A for ass. B for bitch…」的荒謬窘境;而「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的單純數字教學也成為類似「Want to treat for fine sex.」的諧音,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男人的性慾愛撫。這種文字的替換與意識形態的關係,也可以很有意思地從日本男人的角色事件看出。原先的日本姓氏「うえはら」,為了英語人士的閱讀方便譯為「Uehara」,唸作中文時又須變更讀成「上原」。「日文/羅馬拼音/中文」成為這個日本名字的謄寫過程,除了展現部分意識形態的變化衝突之外,似乎意圖使觀眾聯想起一些曾經可能被壓抑、改寫、抹除的歷史軌跡。我們可以說人是透過文字去了解這個世界,又通過文字來創造自己。此次演出便把握了語言伴隨意識形態的原則,頗具巧思地使觀眾從整個演出的語言學習過程,反思自身所被灌輸的思考模式。

令我不解的是,劇中台詞將Tina塑造成一個被動、照單全收、易受害的天真瞎妹,這是創作者對於台灣在國際關係的投射,還是創作者對於CCR女性的刻板化看法?如果說創作上的爭議會使我們的注意力從美學上的探討延伸至政治上的辯論,那基於這般考量倒是可以被理解。包括這次製作高度利用了「性」的表徵,甚至強硬地透過日本、美國男子呈現被鞭打、後庭樂……等橋段施予暴力色情的表現,對權力、主從關係以及慾望進行操演。可以從四套服裝並沒有明顯的民族元素表徵,然而卻刻意以裸露、性暗示的程度:如誇大的陽具和女性情趣內衣的暴露感,象徵角色擁有權力、資本的多寡,看出創作者刻意引導觀眾感受這些霸權與被壓迫者間所產生的曖昧、壓迫、臣服關係,就好似劇中混亂的性行為一般,讓人有時嚮往、有時又亟欲抵抗。此時霸權角色也因此被塑造成一種「我要你跟我好,且不可以跟他好」的任性樣貌,觀眾能夠經由劇情誇張的展開過程,感受到西方國家的勢利、中國的霸道、日本的屈服等創作者對於他者的憂慮、恐懼、厭惡、排斥。

此次演出在導演運籌帷幄的舞台調度下,演員透過表演節奏、角色切換,在燈光、音樂和佈景的流暢轉換當中,確實展現簡潔有力且頗具風格的演出效果。然而就劇情而言,某些意識形態或政治隱喻卻容易被視為創作者替事物強加意義,作為中間橋梁的邏輯關係似乎並不清晰,亦不穩定。換句話說,若真要以一個歷史脈絡來檢視隱喻,編劇所創造出這樣的角色關係,是否有些太簡單且一廂情願,更不用提台灣女孩想追求CCR而去學英文難道不行嗎?私認為創作者需以更客觀的陳述方式,才能給予作品和觀眾更多的交流空間,這亦為創作者的初衷。當代藝術做為一個社會文化再現的形式,其貢獻與重要性絕不容小覷。創作者還需不斷藉創作保持自省態度,更加了解自身文化與他者,才能從而實現文化檢視的目的。

《學英文》

演出|複象公場
時間|2015/04/18 19:30
地點|穆勒藝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