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亦是悲劇《真假孤兒》
9月
30
2015
真假孤兒(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5次瀏覽

劉祐誠(中正大學中文所研究生)


2015年,阮劇團第三年舉辦「劇本農場」活動,劇本農場表演形式是以讀劇呈現戲劇演出。讀劇的目的,是讓觀眾透過聽覺感知另種文學世界。阮劇團策畫的讀劇型態,基本上延請演員進行讀劇外,舞台及演員走位保留相當程度比例,讓觀眾仍舊可以用視覺欣賞一定程度的表演。此次劇本農場演員是阮劇團與國光劇團進行合作,由國光劇團派遣演員支援演出,演出內容則是改編雜劇《趙氏孤兒》。

臺灣90年代後,政治及社會環境氛圍改變,人們不再接受單一視角,眾聲喧嘩時代於焉來臨。傳統戲劇型態的京劇,也開始思考京劇如何與觀眾進行溝通,讓觀眾了解京劇呈現的藝術價值,因此創作者紛紛改編傳統著名劇目情節,增加劇中角色人物的情感,例如2014年國光劇團展演《康熙與鰲拜》即是一個著名案例。「康熙與鰲拜」這段歷史經歷許多種藝術形式改編,大部分思維框架仍舊無法跳脫康熙皇帝代表的善與另一端為惡的鰲拜,兩者形成二元對立框架。在國光劇團的詮釋下,劇作加強鰲拜可能意圖叛變的矛盾原因,當年輕康熙帶領眾壯丁殺害年老鰲拜時,觀眾不再全面喝采康熙皇帝行為,反而部分觀眾開始同情鰲拜這位老者。同樣呈現康熙與鰲拜這個著名片段歷史,國光劇團的呈現讓觀眾雖然同樣了解相同故事梗概,由戲中蘊含的情感卻是從劇中細微處開始發酵,呈現另種面貌京劇。

《真假孤兒》是吳明倫編寫的作品,此部劇作一開始便鬆動原本故事情節,打破觀眾既定對屠岸賈、程嬰、程勃的刻板印象,在這個作品,劇作家有意以語言呈現暗藏故事的衝突。京劇讓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是特殊唱腔及細膩身段,由於讀劇的關係,展示身段表演無法完整呈現,語言表達便成為重要傳遞媒介。《真假孤兒》演出中,與程勃相當年紀同學們在詮釋角色時,皆以平常生活習以為慣的腔調念誦語句,其餘負責飾演各個成年角色演員,則一律以京劇特殊唱腔進行詮釋。《真假孤兒》兩大衝突勢力即是家與國無法兩全。在原著《趙氏孤兒》劇作,程嬰被塑造成至忠至義的人物,縱使是自己親生小孩,也是義無反顧任由屠岸賈將之殺害。等到時機成熟一日,再教導忠良後代的趙武,一同摘除趙武自己家與國的共同敵人,原《趙氏孤兒》家庭與國家是一致的關係,甚至國家之於家庭之上。簡單故事架構,清晰人物關係,容易讓觀眾進入劇情,也可能因此喪失觀眾對劇中人物的同理心。

《真假孤兒》故事架構首先便讓家庭與國家並非處於同樣位置,它們是處於對立關係。劇作家設定原本應該存活的趙氏孤兒,經由程嬰另種抉擇,最終他選擇交出趙氏孤兒,存活下來的嬰兒確實是他的親生兒子程勃。程勃從出生那天開始,便注定被迫接受天下人的罵名,原因只是因為他的母親並非莊姬公主。平常生活由於他的義父是那位極權傾國大司寇屠岸賈,人人對他抱持謙卑態度;他人對他真正態度,則是認為他們家由於懦弱的態度,才讓賢良忠臣的趙家從此喪失命脈。在這樣的關係下,十五歲程勃便成為社會輿論壓力產生的悲劇結果。劇作家於此處有意替程嬰辯駁,因此於表演一開始便安排程勃回到昔時趙氏宅邸與莊姬公主相遇。當公主得知程勃與自己逝去的兒子歲數相當,她唱出:「人死再難轉乾坤,可憐天下父母恩。」莊姬怨恨程嬰的動機,是因為程嬰把他孩兒送與仇人屠岸賈,讓莊姬的兒子無法存活。在此處不禁試問,面對國家與家庭需要抉擇的時候,在人們觀念中,會有多少人忍心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被人摔在地上?如果自己抉擇與程嬰無異,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可以指摘程嬰的過錯?莊姬也表明,「人為刀,我為肉,勢孤力小,生或死、總歸是、待宰羔羊,怎捨他、冒危險、將家仇報,只願他,常開懷、平安到老。」倘若眼前這位少年是莊姬兒子,她自己肯定不會讓他進行復仇工作,只希望他能平安長大。

由於十五年成長過程經常惹人唾棄,程勃為了洗刷自己的原罪,自稱自己是趙氏孤兒,並連同程嬰、魏絳等人一同把屠岸賈滅除。在殺害屠岸賈過程,魏絳曾懷疑過趙氏孤兒的真實性稟告過晉景公,但是晉景公希冀國家利益,利用趙氏孤兒殺害屠岸賈的「正當」理由進行政治選擇。當政治清算過後,作者安排屠岸賈族中的堂叔的孫子的侄兒的老婆懷有身孕,並同樣遭到追殺。自命為正義的一方,最後追殺前朝官員的做法,也與惡貫滿盈的屠岸賈相同。劇作家在劇中並無仔細描述屠岸賈的險惡,屠岸賈在此劇的形象,雖然建立於當初殺害城中全數未滿月孩童的情節,但是主要仍是透過觀眾以往觀賞《趙氏孤兒》對他既定壞人印象。既然《真假孤兒》翻轉主要故事情節,那麼筆者不禁替屠岸賈抱不平。雖然他可能如他人口中描繪的罪惡不赦,至少程勃一行人殺害屠岸賈計畫得以成功,關鍵在於屠岸賈對程勃一家的信任及他對程勃的關愛。只是此劇唯一可惜的地方正是在此處,當程勃刺向屠岸賈時,十五年的相處難道都是虛情假意的結果?為何導演及劇作家在處理這個段落時,程勃可以刺得如此心無旁鶩?如果於此處再增添程勃取捨殺害屠岸賈的原因,可能讓劇情更臻完美。

《真假孤兒》於劇初建立在家與國難兩全的架構上,劇末程勃殺死屠岸賈時,由於他的「義行」國恨因此結束,他身上背負的趙家家仇也於焉消失。國與家似乎站在同一陣營,只是國家除卻屠岸賈這位權傾一時的重臣,讓國家得以整全,但是程勃心中完整的家,難道也一同失而復得了?答案的肯定與否定便交由觀眾自行回答。整齣戲的最後,當大家得知程勃即是趙武,並讚美程勃的義舉時,筆者當下的感受,雖然劇中人們得到自己預期結果,但是這份正義卻是如此冷漠。劇作家於此劇設定程勃付諸行動成功,程勃依舊活在趙武的陰影下,無法真正大聲向旁人告訴自己是程勃,是程勃擊殺屠岸賈。另一方面,如果程勃計畫失敗,大家只會感念趙武曾經的義行,忽略程勃這號人物。無論程勃是真孤兒或假孤兒,《真假孤兒》依舊道出另種濃濃哀愁的氛圍。

《真假孤兒》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5/09/12 18: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