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化情感稀釋了死亡課題《謝土》
4月
29
2016
謝土(演摩莎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3次瀏覽
余俐穎 (劇場工作者)

輪迴,是將一片落葉的歸根,解釋為再度化成養育其他生命的養分,《謝土》就是一個以歸根/死亡出發,回頭問責「生命是什麼」、「我到底是誰」的戲劇作品。有趣的是,同樣身為女性的導演,似乎也將歸根的意象,透過劇中女人與女人之間的關係,發展出一條「女人如何成為女人」的輪迴之路:一個女人(母親)所承載的對女人(女兒)的期待,也是出自於過去女人對自己的期望。只是這些期望中的養分,到底摻雜了多少不同的「落葉」?

初看到《謝》的宣傳文字,就期待能在劇場裡重新思考「未知死,焉知生?」的疑問,走進劇場看到極簡的舞台,心中更是大喜:簡單的兩道牆劃出空間,青白色的牆面和磁磚,映著場中央孤獨的棺木;而台上的沙粒配著耳邊的海潮聲,彷彿聞到鹹腥的海味。嚮往海的人是渴望自由的吧!但是誰不渴望自由?當追求自由的人最終被囿限在這個方方長長的棺木裡,她真的找到自由了嗎?

從死亡出發談生命的戲劇不在少數,但導演似乎選擇了最大眾的方式呈現,以靈魂出棺並透過「messenger」作為記憶片段的串聯形成「走馬燈」的手法,不禁讓人想到多年前的《台北詩人》。不同於《台》,《謝》的開場以女主角在黑暗的空間裡飄舞著揭開序幕,以肢體舞蹈勾勒出在海中載浮載沉的畫面(小妤選擇在海中結束生命),也讓人想到人初往生時處在混沌狀態的中陰身,微弱的冷光幽幽地自她手中的手電筒射出,著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可惜,整齣戲的亮點只出現在這場序幕中。不得不說,《謝》中的演員在處理死亡的情緒、情感的層次不夠豐富,實在看不到不同角色在面對死亡或生命的情感長度。筆者以為,每個角色在面對相同情境會出現不同的狀態:獲得摯友以生命換到的金錢時的悲慟、面對寶貝女兒自殺的疼惜與不捨、再也無法說出內心話的懊悔與自責、母親對父親的愛與怨…但卻在這齣劇中,全部化為一種公式:要嘛「哭 + 喊 = 悲傷」、要嘛「握拳 + 吼 = 憤怒」、再不然就是「摸頭髮 + 擰眉 = 不知所措」,幾場戲下來幾乎都單用這些公式化的肢體動作企圖堆疊情感張力,導致該走到戲的高潮時,只剩音量最大、灑狗血似的鄉土劇詮釋方式,原先鋪陳的死亡中的孤獨與悲傷,則被不夠冷的冷、不夠孤獨的獨所取代。而襯托演員的「空」間,除了漫天飛舞的激情,沒有一絲從心底湧起的真情,看到最後彷彿轉到新聞台一般地空洞。

《謝》對於死亡的想像與疑問皆以相當大眾的語彙來詮釋,角色之間的情感關係也很生活化,確實能很快地與觀眾產生連結。從女主角小妤與母親、好友美君、阿B的互動中,可以發現這些女性都背負著典型的「厭女」情節:無法成為母親眼裡的好女兒、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女孩模型、無法接受滿足不了所愛的失敗的自己等。只是這些看似被「女性印象」所為難的女性,真的是「女人在為難女人」嗎?整齣劇中的對話一直出現著那個「隱形的父親」,似乎也象徵著這些女性標籤背後的父權主義;故事的最後甚至安排了父親與小妤擁抱和好的橋段,頗有和這些厭女標籤和好、原諒自己的意味。唯在此起彼落的啜泣聲之後,究竟有幾雙朦朧淚眼能夠重新看見土裡的「落葉」,正是養成女人身上的 #(hashtag)?而在看見之後,是否能夠不再以這些「標籤」為難同為女人的女人?也許這是繼開棺驗屍後,另一個能夠活著探究「我是誰?」的選擇。

《謝土》

演出|演摩莎劇團
時間|2016/04/21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劇場中生代主創的三部小劇場作品《謝土》、《生存異境》、《厝邊皮影班》,不約而同朝向類似的試驗:在具體「寫實」和抽象「寫意」之間求取平衡,摸索著能令觀眾理解同時又保有異質感的劇場敘事風格。(林乃文)
5月
10
2016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