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塊而繁複的拼裝雜圖《拼裝家族》
5月
18
2016
拼裝家族(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7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此次「新點子劇展」的最後一擋演出,也是此系列中唯一的原創劇本《拼裝家族》,出自新生代劇作家詹傑之筆,由吳定謙執導,劇情聚焦一群有家歸不得的社會邊緣人,離開了原本各有其問題的家庭,試圖共同重新拼組家的意義。該家族的「拼裝」,既是形容詞,也是動詞;是狀態,也是目標。

從詹傑過去幾齣作品的關注面向來看,不論是內容環繞著海砂屋及房貸危機的《寄居》,或是交織愛滋污名、校園霸凌、性侵疑雲的《愛滋味》,藉由社會現實來反映人文關懷始終是創作核心,總可見編劇對書寫題材作足功課、觀察入微,不吝提供情境及人物細節。種種仿真,一方面再現、確立,也提醒著觀眾,眼前這些社會事件的存在。延續前作,《拼裝家族》觀照個人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同時結合各種不同社會現實面向,反映小人物心聲。劇中這些邊緣角色,包括了任職於錄影帶店又早年喪兄的女孩小雪(李劭婕飾)、遊手好閒但直率風趣的台客導演(呂名堯飾)、家累負重卻不敢出櫃的已婚同志司機廖桑(邱安忱飾)、丈夫偷情又依戀病患的看護(張詩盈飾),事實上是一群佔據法拍公寓的「海蟑螂」,自拍自錄,玩起家人角色扮演,企圖詐騙取財,加上被子女遺棄卻天真無害的阿茲海默症老人(柯一正飾)、鎮日猶如行屍走肉的原屋主(洪健藏飾),這群人們個性迥異、毫無血緣,巧合地共處一室,拼湊出一個新家庭的樣貌,某種程度上,淡淡地勾勒出「多元成家」的理想藍圖。

這些角色們帶著各自背景故事,進入這間空屋,每人各有一條鉅細靡遺的分支脈絡,像是寫足了自傳。一方面,如此側重現實感的劇作手法,提供了良好的人物形象和寫實基底,讓演員能具體地捕捉其角色份量,得以身處於踏實的狀態。此外,舞台空間分散,長方平台置中,冰箱、書桌、電視、水槽等傢俱擺設分置於台下周緣,整個家庭視覺上顯得離散,拼湊感十足,然人物台上台下流暢地來往不斷,並且不時出現看似無奇的日常小動作,自在地於場上吃飯、擦藥、吹風扇、戴首飾、裝置聖誕樹、觀看魚缸裡活生生泅泳的金魚,在場進行、發生,不僅強化了全劇生活感,而且拼裝中又見流動,人為中可見自然。角色關係與舞台空間相襯,既自身扞格,亦彼此呼應。

然而,另一方面,也由於現實感的企求,每位角色的背景資訊厚重且龐雜,各有獨立於情境的長篇真心告白,交代過去,吐露心聲,卻未必扣合當下,難有進展。在開場不久戲中戲的趣味火花後,諸多細節、碎語不斷,漸漸地,使得前半段趨於緩慢,直到劇情一半左右,屋主返家,突發的危機感才讓眾人因有了目標而精神復甦,也才讓節奏再度活絡起來。更可惜的是,全戲敘事不時斷裂,一如某段與其他段邏輯脫軌,忽然場上多組對話同步進行,似乎欲再加強場上已經自然流動的對話,卻反因突兀而顯得刻意。

敘事斷裂的問題,甚至在結尾更為明顯,一再又一再地驟然轉折,不知將劇情帶向何方。趨近劇末,事件焦點及懸疑重心不斷移轉,從劇初詭譎地暗示屋主殺父、分屍,現在嫌犯返家、迫近,轉為原來屋主父親是病死,而屋主並沒有殺人(但有分屍?),再轉為原來全劇佔屋等人的遊戲是女孩一手策劃,因為屋主多年前害死女孩哥哥,又轉為女孩揭告真正的弒兄兇手竟是她自己。於此尾聲短短篇幅,塞滿了諸多轉折,但轉折並未將劇情導向更懸疑、更駭人之處,而是一再切斷、削減原本可能累疊已久、蓄勢待發的戲劇張力。一連串探索之後的發現(recognition),皆建構在自我揭露,建構在過去故事背景,而這些發現,對於現在的影響是什麼?殺人抉擇,何其沈重,何其事大,但女孩最後這突如其來的揭露,不僅旁人反應甚小,並且瞬間獲得大家認同和關愛,義無反顧地團結一心,顯得劇中種種死亡失重,連帶地使得這個關鍵的發現時刻也難有份量。同時,也由於後段劇情側重女孩、屋主兩人,整場下來看似多線串織,但事實上,早先費心堆砌的其他角色背景故事和問題未能尋得進展、解決,除了表述,難有成長,勉強成為拼裝這全家和樂的單薄圖像,無法有效地相互影響、有機運作,以致整體顯得生活感有餘而敘事感不足,甚為可惜。

的確,社會現實的題材不好處理,常因過於單刀直入而淪為政治正確,此劇的可貴之處即在於並非為單一族群或主題發聲,而是在試圖觀照社會的同時,融合了真實與虛構,亦參雜了懸疑、幽默、荒謬、溫情的色彩。不過,往往最困難卻也最重要的是,化繁為簡,或許有時才能更深入、更有力量。

《拼裝家族》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6/05/13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角色皆為社會邊緣下的可憐人物,每個背景像是一首又一首的悲歌,雖然淒涼而令人揪心,但卻又能為他們超脫血緣的親密,感受到無比欣慰與羨慕。(曾達元)
5月
23
2016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