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社會邊緣的哀歌《拼裝家族》
五月
23
2016
拼裝家族(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2次瀏覽
曾達元 (自由業)

長年宅居的男子疑似分屍其父親並消失在原住處。不久,四名不同背景的業餘演員租下這棟公寓,神秘古怪的女孩、熱情的流氓導演、隱瞞同志身分的中年運將、愛上看護對象的熟齡大姊,共同拍攝幸福家庭的影視作品。某天,宅居男子回到這間公寓找尋他父親的遺物,但疑似殺人的行徑,讓眾人感到驚恐,也使得原本建構出的幸福家庭假象再度瓦解,每人所隱含的瘡疤也一一地掀開。

劇本的編排別具特色,從一而終契合劇名講述著「拼湊」的概念。無論背景架構甚至人物角色,都讓觀眾拾起一片片微小的線索,隨著劇情推展,慢慢地構築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許多開放式的意象情節與畫面,例如:女孩是否於尾聲以自殺了結生命?或者電視機全家福的影像,都能讓觀眾有自己的詮釋。此外,也令人想起列夫·托爾斯泰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全劇角色皆為社會邊緣下的可憐人物,每個背景像是一首又一首的悲歌,雖然淒涼而令人揪心,但卻又能為他們超脫血緣的親密,感受到無比欣慰與羨慕。每位角色的故事都過分離奇,但在我們生活的周遭,這些不忍直視的真相不正每日血淋淋的發生?

女孩的心境轉折是本齣戲的一大亮點,讓怨恨、報復、無奈甚至對於加害者的憐憫與自我了結的意象,都讓這個靈魂增添許多魅力與不凡。十分可惜的是,在交代加害人如何傷害自己的親哥哥、內心闡述對於加害人的想法,講述台詞有些快速而無法完整清楚聽見內容,因此喪失許多重要的訊息傳遞。

舞台上家居物件的凌亂感與超出主舞台範圍的其他空間,很能表達淒涼的氛圍,但廣大的視野容易令觀眾失焦,尤其電視機內播放的錄影畫面,呈現出的幸福假象與台上的尷尬呈現有趣的對比,但因為擺放於右下舞台的緣故,不容易讓觀眾注視到這份巧思。上舞臺的書桌僅開場時使用,令人不禁懷疑是否真的有必要出現在觀眾一眼即視的畫面裡。反而,位於左舞台的廚房空間是本戲頻繁的動線範圍,冰箱、流理臺的重要性也不在話下,但由於超出舞台主體範圍,因此演員走位常常消失在畫面光線下。

這齣戲談論家的味道十分特別,來自不同家庭的靈魂聚在一塊,卻能夠產生出比親生血緣更為堅固的情感。社會上許多直系關係的家庭,常於大難來時各自飛,互相為了利益爭個你死我活,對比這個拼裝出來的家庭,豈不是令人唏噓。平面設計中的角色眼神,表達孤獨與期盼,讓每個故事更加令人心疼,但礙於劇情長度的受限無法為每一個角色做完整的刻劃,留下缺憾。結尾拍攝全家福留念,讓即使殘破不堪的靈魂也能一齊留下片刻的幸福,眾人渴望完整的家庭,可這微小的願望卻難以達成,此景令人鼻酸而戚戚有感。

《拼裝家族》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6/05/14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費心堆砌的其他角色背景故事和問題未能尋得進展、解決,除了表述,難有成長,勉強成為拼裝這全家和樂的單薄圖像,無法有效地相互影響、有機運作,以致整體顯得生活感有餘而敘事感不足,甚為可惜。(吳政翰)
五月
18
2016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三月
20
2023
換個思考脈絡,這樣的劇情設計若需要更多的篇幅彌補,會否成為影視劇本,比硬壓在120分鐘左右完成的劇場更有可能?
三月
18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三月
17
2023
此次夾腳拖劇團新作《勥姆仔欲起行》,2022年首演於臺中歌劇院,有著和過往很不一樣的企圖心。相較先前改編作品多以繪本故事為本,這回則將目光轉向台文文學──而且還是近年浮上檯面、越來越受關注的女性台文書寫⋯⋯
三月
15
2023
總結來說,相比其他討論女性、性別結構間的壓迫等主題的作品,單講婆媳關係的《勥》顯得不夠全面與宏觀。但是若連如此細微(或被認為傳統、習以為常)、私領域的問題都不願正視,再多深刻的議題,都是空談,遑論打破現狀、落實改革云云。正因為《勥》單純只說一件事,並且說得很好——文本與敘事方式動人、演員及操偶精湛的表現、編排上巧用人偶的搭配、善用舞台及物件並且用它們「說話」等,使演出得以鉤出更深刻的思考。
三月
15
2023
當泰勒.馬克為了緩解演前須知所帶來的緊張與嚴肅,提前走上台與民眾寒暄時,我們業已聽見觀眾席上主動且熱絡不絕的歡呼聲,將演出推至情緒的最高漲,彷彿眼前人已是一個傳奇般的信仰,這與平時我們迎接吳念真、林懷民等台灣藝術家的熱情,是截然不同的瘋狂與高溫⋯⋯
三月
14
2023
塞拉諾先生劇團帶來的《山貌》(The Mountain)⋯⋯它有足夠的力道來反思它所欲觸碰的議題嗎?特別是本劇在2020年首演時創造的克林姆宮意圖侵略烏克蘭的「假」新聞已然成為赤裸裸事實的此刻。
三月
14
2023
這些思辨,主要是梳理個人欣賞《千年之遇》時冷熱交替如三溫暖的感受,試圖尋找其成因,也是進一步反思,這場演出裡的我/其他觀演者/演員/樂手/當地居民是否更靠近了議題一些?班雅明的論題,如今是否需要被推翻或修正?一齣帶有高度政治性與革命性的作品,到底該如何生產?隨著時光推展,問題的解答都需不斷翻新,而《千年之遇》正觸動了這樣的思索,也在劇場實踐中做了很好的嘗試。
三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