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悲劇一個完整的後來、結局、交代《魔法外套》
6月
14
2016
魔法外套(末路小花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2次瀏覽
何宣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魔法外套》在2013年臺北藝穗節之後於今年再次搬演,這次在台南人戲花園後院露天場地搭建T字舞台,頂點端為主舞台、另一端為走道的盡頭,觀眾席則設於如同搖滾區的兩旁。進場時可見走道中央散落擺放著喜劇演員(張棉棉飾)的道具箱、一把紅色的旋轉辦公椅和一個鬧鐘。觀眾就位、燈暗,喜劇演員逕自走向旋轉椅上彷彿沉思似的坐著,片刻後鬧鈴響起、燈亮,喜劇演員將鬧鈴制止,便沉重地向觀眾表明了自身的狀態:自己的狗死了七七四十九天、而他是一名不再好笑且被劇團開除的喜劇演員,決定把所有的道具拿到跳蚤市場變賣。待喜劇演員離場後,穿著黃色大衣的「跳寶尋蚤屋」二手商店老闆(林曉函飾)掀開了主舞台的紅幕,演起一個名叫小柯的小男孩,因為被周遭的人戲稱「小狗」而決定離家出走的故事。

老闆巧妙地將店裡的事物轉化成故事所需的物件,例如把手鈴鼓發出的聲響與零錢聲連結等,而後整齣戲於道具上的運用也皆如此。演員們流暢地牽引著觀眾的想像,使能相信雨傘會一下是大鐵鎚、刀、小狗,擺放在地上的繪本變成了墓碑,桌子則可是山丘、梯子是大樹等,或小丑的鼻子道具也可由喜劇演員的狗最愛的網球取代,且網球又能變成其他小指偶。因此當喜劇演員踏入二手商店,半推半就地在老闆的熱情邀請下空手呈現一小段--失蹤的小孩都變成小狗的段子後,配合老闆有意無意傳達的線索:對肉類食物的貪吃與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失態「不好意思、壞習慣」等,再次加強觀眾對於小狗與小孩(或人)可以互相轉換的暗示,也為最後老闆揭曉其真實身份原來是喜劇演員的狗做鋪陳。接著兩人便在老闆的帶領下,開始大量利用店內的擺設與喜劇演員的道具,營造故事所需的場景,輪流扮演著彼此角色性別顛倒的半自傳性故事。

在老闆的故事中,喜劇演員成為小男孩離家出走後遇見的鬼魂「摯愛」,兩人在店內空間幻化成的草皮、墓園開心得玩耍,然最終兩人依然不得面對現實、面對「接下來該怎麼辦」,小男孩希望能一直與「摯愛」在一起,甚至說出「如果我想要留在這裡,是不是也得死掉才可以」,於此觸及《魔》的談論議題--別離與不捨。在兩人面臨氛圍稍微尷尬、故事進程停滯的當下,老闆決定將身上一直穿著的黃色大衣、能帶來靈感的魔法外套,讓喜劇演員穿上,把說故事的發球權轉交給喜劇演員。喜劇演員因此拿起一隻熊娃娃,延續老闆講故事的設定,將角色性別顛倒,說起回憶中的爺爺奶奶與還是小男孩的自己,並暫用「最後大家都睡著了」做為自己對奶奶逝世的回應,不過在老闆不停追問後續與努力幫忙之下,喜劇演員採用老闆提出的新故事開頭:爺爺奶奶帶著小男孩到國王的馬戲團,接上奶奶卻在參與一場魔術秀後消失無蹤,接著老闆再自然地補上,小男孩與爺爺在奶奶後消失後的生活相處--老闆忽然成為小男孩、把頭低下讓爺爺能撫摸他的頭,但其姿態卻像一隻小狗在對主人撒嬌,對筆者來說,此幕是最為感人之處,使多重時空中的角色在這一刻彼此錯位、疊合,將喜劇演員心底對愛的記憶、對愛的盼望凝成立體,發散複雜且纖細的誠摯情感。

而此時的喜劇演員像是意識到些什麼,開始反問老闆前段關於小男孩與摯愛的後來與結局,於是兩人再度繼續延續老闆的故事:摯愛必須離開、而小男孩會目送他。當飾演摯愛的喜劇演員正為摯愛必須離開小男孩感到不捨,而不願將戲演完時,老闆藉由重複一次喜劇演員的台詞,將角色互調,變成喜劇演員得送老闆離開,並揭露老闆其實就是喜劇演員的狗的身分。《魔》有需多角色彼此快速切換的部分,不論是透過道具的轉移改變身分,還是台詞互換,演員們在情緒上的接續十分自然、流暢,使觀眾在觀戲的當下,如同不自覺地接受夢境的邏輯,僅是跟隨著夢中思維前進而不感困惑。在老闆離場、燈暗後,喜劇演員再次被鬧鈴喚醒、發現自己穿著魔法外套,在外套裡頭,拿出自己的狗最愛的網球,於是發誓「我再也不會哭了」,並用它說一段「所有失蹤的小狗都變成了小孩」、其中一名小孩在巷子的紙箱裡發現一隻被遺棄的小狗,並把牠抱緊的故事,讓全部的故事皆獲得新的結局。《魔》藉由老闆不斷誘發喜劇演員與進行角色扮演,讓失去愛犬的喜劇演員處於受保護下的可受傷狀態,使其走入記憶裡的失落片段,重組過往情緒,而非直接回顧事件的發生過程,以宛若心理劇的治療手法,試圖呈現角色面臨情感失落的糾結,及渴求陪伴的面向,逐一給「悲劇」一個完整的「後來、結局、交代」。

結尾,當喜劇演員再次制止鬧鈴,才揭曉剛才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夢境,而喜劇演員二次說出「今天是我的狗死掉的第七七四十九天」其背後往生者會再度回家的民間信仰,也間接強化老闆是喜劇演員的狗化身的可能性,這也解釋了喜劇演員與老闆兩人莫名融洽的默契,與老闆為何過於熱心得幫助喜劇演員找到新的創作靈感來源,還有為什麼喜劇演員會走進名字怪異的、山寨版二手商店,而非尋常的跳蚤尋寶屋。除外,迴圈亦是《魔》相當突顯的元素,不論是老闆繞著桌子以表示小男孩正在離家出走的視覺呈現,或飾演「小男孩」的喜劇演員利用從一數到十與旋轉椅子送走飾演「摯愛」的老闆,還是喜劇演員於第一幕不停用各式摔倒取悅觀眾的嘗試等,具象的迴圈元素在某種程度而言,與人遭受到憂鬱、執念等情緒反覆盤繞生活,有所呼應。

僅有兩名演員的《魔》,於短短的八十分鐘內,塑造如夢般前後事件轉換流暢與毫無刻意感的敘事節奏,搭配對道具與空間信手拈來般的運用,巧妙組合四段表面上毫無關聯、然主題共同的生命故事,亦在無形中給與喜劇演員原對喪失愛犬的傷心難過,於最後一幕採取釋懷情緒的態度轉折增添其合理性。《魔》不僅帶給觀眾驚喜歡樂,也溫柔撫慰了許多失落狀態,給予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能有再次接受溫暖與愛的機會。

《魔法外套》

演出|末路小花劇團
時間|2016/05/08 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