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裡的人性《慾土》
6月
20
2016
慾土(林勝發 攝,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1次瀏覽
陳瑋婷(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研究所)

眾人所熟知的《金瓶梅》,印象總是圍繞於放蕩、墮落等不堪的行為,性的描繪與慾望的焦點關係占了相當大的部分。世紀當代舞團製作《慾土》邀請新加坡戲劇編導家張子健,以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作為創作文本,再現經典人物的愛恨情仇關係。舞者透過閱讀書中人物角色的觀感,再以自身經歷的情感敘述,舞蹈與戲劇的緊密結合,道出書中人物心境也結合舞者自己心底敘事。

長形的舞台空間,沒有多餘的道具布景,只有一個佇立在舞台中央正上方的跑馬燈上與一條長紅布,長紅布從舞台的左側掛至右側,中間垂吊而觸碰到地面,視覺將舞台分割成前方與後方兩部分。這樣的設置彰顯古今時空的分隔,在前方舞者闡述自己的故事,在後方舞者則透過對於人物的細膩刻劃舞動出古代的感受,透過中間紅布的垂地,使觀者看來舞者們無論在空間上或身體上都彷彿穿越古今,造就時光交錯穿梭的恍惚效果。

跑馬燈上投影的文字流竄著:「偷情、棄屍、娶進西門、日夜縱慾、討好西門慶、然後偷情、逐出家門…」,表達出書中的文本與我們的既定認知,也就是性愛、權力、利益的交互慾望。角色所帶給舞者的內在鮮明性格,透過舞者娓娓道出內心故事,訴說自己內心中相伴與相融的那個他或她。位於紅布後方的舞者,女舞者踮著腳似踩著三寸金蓮,肩膀微微前傾拱起,有人是自在地緩緩抬頭挺胸的態度前進,有的卻卑微低頭地快速移動,身體前進速度的差異,在舞者的角色詮釋表現中,可能是古今交織的結界、可能是現代庸碌的行人,又或許是今生與前世輪迴牽絆的相連,透過個人不同的解讀,從舞者身上產生不同見解。

一名女舞者站在紅布前方自述:「父親的議員生涯,一直都握有權利於手中,當附有權力時,所有的人都攀牆附會爭先拜訪,當權力消失了,那些人也跟著消失,知心的好友又剩幾個。」就像潘金蓮一樣,追求權利與丈夫西門慶的愛,當西門慶死後,權力的消失,她的靠山也倒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而已。另外一名佇立於左上舞台女舞者,從張口闡述的過程中,不時內縮、微微捲曲與顫抖的上半身,顯露出她心裡內疚的懊悔,因為她刻意離家沒有陪伴病中的母親,卻在母親逝去之後才知道渴望愛與那份重要性,就如同書中的李瓶兒,兒子死後痛苦不已,因為愛得很深,所以苦不堪言,所愛的已死,因此選擇上吊自盡。透過舞者自身故事映襯出金瓶梅角色中人物的情緒與特質中,發展另一種不一樣的面貌饗宴。

如同碧娜‧鮑許的《春之祭》紅布代表著懼怕與死亡,這個作品中懸掛的紅布除了也帶有死亡的意義外,更象徵著其他多種意涵。舞台中央懸掛的紅布毫無疑問區隔了舞台空間呈現古今的劃分,更在男女舞者飾演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敘事中被運用來象徵情慾。男女舞者互相抓著布,一個正面一個反面的站著,眼神中曖昧的眉來眼去窺視著對方,接著男舞者以雙手十指交握,不斷來回的在紅布上,發出性暗示的聲響。接下來兩人在紅布上相互交疊,透過頭部穿入對方胯下的動作,更是顯露情慾的一個特性動作。最後所有舞者在紅布後面圍繞著飾演西門慶的男舞者左右,所有舞者無法自拔的撫摸那名如傀儡已不能控制自己的西門慶,所有舞者脫到只剩下能遮住重點部位的紅衣紅褲,這時紅布的魔力彷彿感染了所有舞者,過度的縱慾、消失的理智,在此時貫穿了每個人。最終銜接到紅布所帶有的死亡象徵,舞作結束在一個全裸的人背對著側臥在地板上,影射文本中的西門慶一樣,最終因縱慾過度而死亡。

相同的文本從多重詮釋中發展出多層次的意涵,此作品藉由新世代導演的解讀眼光,再透過舞者個人觀感理解並融合自身經驗與情感於角色中。舞作中慾望的媒介是否能扣回是「人性」使然,從角色心境、肢體動作的曖昧與不斷重演的情慾關係來看,人性的複雜難解是貫穿整個作品的重要因素。錢、權、慾,慾望的產生歸咎於個人所有,所作所為更完全離不開人性的一面,好壞、善惡,悲歡,無非不是決定權在掌握在自己手中。

《慾土》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16/05/22 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置身在這一場貫穿金瓶梅古今之旅,遊歷了充斥慾望與權力絲毫無遮掩的情節,觀看感性與性感的肢體相互拉据,透過了舞者親身經歷與舞蹈詮釋將金瓶梅一書中的慾望合理並貼切地轉化。(賴奕廷)
6月
16
2016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