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啟蒙與回歸《白鯨記》
8月
11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0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影響・新劇場這個在南台灣已經耕耘出一片廣袤天地的兒童劇團,首次入選台北兒童藝術節節目徵選,揮軍北上,在盛夏帶領北台灣觀眾經歷一趟海洋的想像旅程。

海洋,身為台灣的子民理應很熟悉;但長久以來,我們的海洋教育不知為何十分匱乏,我們孩子對海洋與海洋生態的認知、接觸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說擁有海洋般寬闊的世界觀,視野與胸襟狹隘如同封閉鎖國卻不自知。這些遺憾,有心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可以慢慢累積彌補缺憾的部分。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白鯨記》的創作,就是讓人引頸期想像海洋、探索海洋的兒童劇。

《白鯨記》的創作靈感固然來自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同名小說,可是經過和其他海洋文學文本的參照、虛構創作之後,有著融合達悟族飛魚傳說、太平洋鯨豚寫照的台灣本土《白鯨記》於焉誕生。

這齣戲用很精簡的三個演員,分身演繹多個角色,以故事劇場的方法為基本敘述腔調,即讓演員盡量在不應用任何道具的狀況下,純用身體一邊敘事說書同時一邊表演出台詞中指示的場景或道具,這需要演員純熟的默契演練,亦考驗觀眾的眼力與想像力。

除此之外,這齣戲也有影響•新劇場同樣擅長的偶戲與光影結合,再加上動畫投影海洋的諸多意象,輔以燈光幻變,整齣戲視覺上時而素簡白淨,時而豐饒多彩,轉變推衍出豐富有層次的視覺印象。主布景幾何的切割與彩繪呈現起初如同一座靠海岸的山脈,隨著男孩來到陌生城市走進一間陌生的雜貨店,山脈一角一轉過來,成了一間設計五彩繽紛又透著詭異氛圍的雜貨店,然後神秘的老闆出現,旋即將帶領男孩進入海洋冒險的奇幻通道。爾後這座山脈布景,也像海洋中的礁石,是方便白鯨偶和其他魚類偶在後方操作悠游的屏障舞台。換言之,場上視覺所見的一切,包括那些用塑膠袋做成的魚偶,不全然寫實,可也不是抽象難解的形式。

但是這樣的視覺圖像中,語言如何流動,如何推動故事前進,語言絕不僅僅是能不能被聽懂的問題,還包括語言本身存在的意義。在這我有點小困惑:為何每個演員在扮演不同角色時,明明用國語說得好好的,有時卻要突然冒出一兩句台語,然而那幾句話又未必是影響事件的關鍵台詞,只是口語表達而已,既然如此,說台語在這齣戲反而顯得有些刻意不自然。我知道發跡於台南的影響•新劇場也一直著力於台語戲劇的推廣,然而如果不要那麼政治正確的自我設限,似乎統一在同一種語言表達會更顯流暢;當然若非使用台語不可,也許讓某個角色全部用台語詮釋,例如男孩若全用台語就很恰當,豈不是更像道地的台灣之子?

不過,我形容故事中的男孩是台灣之子,但戲裡沒有明示,也就是說,他的身上或許流著不同國族的血液,本就像海島國家多元文化包容的象徵。或者我們可以說他就是海洋之子,所以能夠聽到漂上岸的貝殼裡傳來的海洋傳說召喚,他的靈魂彷彿被海潮牽引而去,透過男孩的經歷,我們看見他和白鯨建立的友情,目睹為復仇的船長不惜一切要捕捉白鯨,男孩以命相搏守護白鯨的勇敢情義,最後還是功敗垂成。雖然這個結局不圓滿,充滿感傷憾恨,然而隨著男孩回返現實,他卻已脫胎換骨般的深刻學習到對自然生命的尊重,感知自己有勇氣可以繼續守護海洋,催發出與海洋共生共榮的意識,這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千面英雄》書中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departure),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initiation),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return),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

這齣戲實實在在演練了一遍坎伯的論述,男孩的啟蒙轉變,在沒有過分說教意圖的情節中顯現,誠願也是每一個走進劇場看戲的孩子聆聽海洋召喚啟蒙的開始。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07/30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位演員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楊麗卿)
10月
31
2016
利用豐富物件,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對於觀看這件事,明確傳達部分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李承曄)
10月
22
2016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