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有海洋關懷的傳說故事《白鯨記》
10月
31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5次瀏覽
楊麗卿(社會人士)

這是一場充滿海洋味道的好戲。戲劇傳達人渴望徜徉大自然,也怕白鯨這種美麗的生物終究會葬身在鯨骨之海的擔憂,戲劇表現以音樂、舞蹈和動畫投影,成功的將西拉雅人善跑如風的傳奇、達悟人飛魚的傳說,梅爾維爾《白鯨記》船長的故事串連起來,成為有聲有色的海洋關懷,不管是主題或劇場技巧,都是可圈可點,這部適合親子觀賞的戲曾榮獲2016臺北兒童藝術節演出計畫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影響.新劇場一向善於利用布景表達諸多意象,別出心裁的製作道具,因而每每有意想不到的戲劇效果,而相對過去演出過的戲,這部戲在布景設計應該是最華麗的,聲光的刺激效果也是最好的。

戲劇開始幾何圖形的背景,予人繽紛又紛雜的不調和感,似乎在預告海洋潛在的威脅,果然不久就出現諸多不可思議的廢棄污染物,幸而這些令人發噁的物品,在演員的演譯下瞬間變成青蛙等有趣的事物,讓兒童純真的笑聲洗去汙穢難堪的的印記。雜貨店的畫面是很鮮豔的,連隨意打開的水桶、抽屜都有出人意表的驚喜……畫面無疑是幽默可愛的,但最最令人驚豔的該是小男孩阿海進入書中世界,離奇打開海洋奇幻的孔道,之後舞台上諸多的山脈、布景,礁石,各式靈活多彩的魚偶,和優游於大海的鯨魚投影,舉凡視覺和音效所營造的似幻若真的海底世界,都令人目不暇給。有時藉由鼓聲及演員大聲所唱的漁歌的歡笑熱鬧,不僅給海洋生物優游的舞臺,連漁船的簡單的線條,也彷彿有著卡通般的的趣味。

而燈光也幫上很多的忙,燈光不僅提供換場所需的時間,燈明燈暗之際,深沉的內心戲也悄然登場。每當船長宣布出發去捕鯨時,燈就暗下,闃黑中音樂與低沉單調的音聲,營造出一副風雲變色草木含悲的氣氛。像海盜們貪婪的講述完鯨魚驚人的經濟價值後燈光隨即暗去,而阿海那聲宛如暮鼓晨鐘的:「人為什麼要把鯨魚吃光」的浩嘆,瞬時爬上心頭,令人心痛不已。當再度亮燈,迎來啣著菸斗神秘恐怖的老船長的登場,畢生追逐大白鯨的船長,咬牙切齒而精準的描述白鯨的形象:「二十三公尺長,三公尺高,額頭有皺紋,尾巴被插了三孔」,一字一句在燈光及音樂搭配下令人不寒而慄,而當舞台上出現烏賊偶,代表危機的紅光隨即打出,執魚叉的海盜和搖動的船身,暗示危險性的捕捉活動於焉展開……藉由燈光的交替和音響急促及平和的變換,彷彿宣告著船長無法控制的,除了白鯨還有阿海純潔的心靈,末尾燈暗時阿海自言自語自己能為海洋做甚麼?引人反思人與自然可以是什樣的關係。整體而言聲光應用很成功。

本劇之所以高潮迭起,三位演員的賣力演出,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逼真演出阿海與船長兩個主要的角色的分野,他們與其說是邪惡與純潔的對比,不妨看作是大人與小孩的對話。阿海純真自然渴望徜徉大自然與白鯨為友,深怕海中美麗的生物葬身在「海翁窟」,而船長利慾糾結,念茲在茲的是報仇殺戮的痛快,總之在演員通力合作下,戲劇中洋溢著想像力和趣味。

整齣戲有濃濃的夏曼.藍波安的《冷海情深》,也有廖鴻基《鯨生鯨世》海洋關懷的影子,但一齣戲中包容這麼多的素材,觀眾如果沒有《白鯨記》及海洋生態甚至台灣本土神話等素養,導演的用心可能會大打折扣,這恐怕也是導演要思考的問題。但能於短短的一齣戲中,含括這麼多的元素,既要處理環保議題,又不能落於俗套;要給孩童歡笑卻又得維持戲劇的質感,實屬不容易,值得鼓勵並推薦導演及劇團的用心。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10/8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利用豐富物件,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對於觀看這件事,明確傳達部分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李承曄)
10月
22
2016
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謝鴻文)
8月
11
2016
《解離》是一個真誠而不「討好」的作品,對觀眾而言,既是情感的考驗,亦是理性的挑戰,既是私密的傾訴,亦是公共的對話,在表演者與觀看者的共同體驗中,印證了劇場兼具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也就是劇場的價值。
5月
29
2023
誠然本片面對的客群多數是男同志,選擇面容姣好、身材精實的男演員搭配彷彿布料比金還貴的戲服和許許多多露骨的性愛場面與台詞,應該是導演有意為之而非失手,但是如此擁抱商業的手法,是否也犧牲了表達角色深度的空間?
5月
29
2023
做戲,本來也就是一種填補空白的企圖。但比起填補,《感謝公主》則是打量與顯影了這些空白與縫隙,就算靜止,也是一種行動,讓南管曲音與演員凝練的身體協助冷卻與打亮,同劇中人物一起望斷水遠山遙
5月
22
2023
有別於布萊希特的暴露設備、歌隊敘事等舞台疏離手法,導演湯京哲整合了對於柏拉圖〈理想國〉中地穴寓言想像的舞台設計,透過取消表演、雙面舞台、物件、煙霧和水平燈光設計等巧思,成功阻斷習慣自我投射的觀演習慣;與此同時,光與影二元卻共存的舞台調度,也恢復了實驗劇場早被遺忘的實驗性。
5月
22
2023
創立於2021年的時生劇團,以青少年教育為出發。此次推出劇團二號作《妖怪》,改編自野田秀樹的《赤鬼》。⋯⋯成功另闢蹊徑⋯⋯
5月
22
2023
《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5月
22
2023
欲言又止的《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只製造了一種「寓言感」,但僅止於「感」,未達「寓言」程度。
5月
1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