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下的寓言音樂盒《白鯨記》
10月
22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8次瀏覽
李承曄(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碩士生)

美國文學巨匠Melvill撰寫的長篇小說《白鯨記》,於19世紀出版,長達一百三十四章的冗長篇幅,以及當中多個象徵內容,對於大多讀者來說,並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作品。以上因素,讓筆者觀看之前,即便看過不同的《白鯨記》影像作品,但依舊對這次改編充滿期待。究竟這一個經典該如何被搬上舞台? 創作者又如何改編成一齣獻給兒童的作品?

演出一開場,三位演員分別進場,撿起沙灘上一堆的廢棄垃圾,也就是所謂的「海癈」。這一段演出,不同於普遍兒童劇手法,導演選擇放棄大量言語說明,而是藉由聲音與身體敲打物件,製造出不同地聲響,來演繹這段過程。這一段開場,看似沒有語言,卻創造一種能夠吸引兒童閱讀的觀看方式,一步步地帶領觀者進入演出內容。

三位沒有特定腳色的演員,接著以說書人角色,共同演一段故事,這故事內容即是《白鯨記》。小男孩進入到一間老舊房屋,遇到一位神秘老人,經過老人述說一段故事後,小男孩展開一段冒險旅程。在這冒險開頭,先安排一次白鯨與小男孩的相遇。相遇的呈現手法,安插許多元素,首先利用歌唱,描述大自然的美好,其次再使用投影白鯨的動畫在舞台正上方,讓白鯨形體真實顯現出來,第三再利用物件,如塑膠袋製作的海底生物。以上三種元素的組合,讓畫面呈現不同元素的豐富層度,也足以吸引觀者的目光。但還是有些小可惜,在這樣豐富形式操作,對故事內容來說,卻帶不出更深一層象徵意涵。

接著小男孩醒來後,來到一艘捕鯨船上,遇見船員,以及曾經因為捕捉白鯨受傷的船長。故事演到這裡,開始利用對話,描述著故事發展。相較於原著小說的冗長敘事,這裡反而簡易地做一個二分法,小男孩認為為何要抓鯨魚,船員則站在捕捉鯨魚利益立場。這樣方式的取捨,直接貼近兒童的觀看角度,船員角度即象徵現實,小男孩代表孩童最初的純真。然而小男孩的疑問,也正代表著孩童對社會的質疑?

故事尾聲白鯨再次出現,船長因為曾與白鯨有著恩怨,讓他內心充滿憤怒,不顧狂風暴雨,也要捕捉到白鯨。這裡藉由音樂的巨烈聲響,以及燈光顏色明暗變化,再加上演員不斷地重複台詞,以及身體所製造出的搖擺、恐慌感,將舞台的張力,推到高潮。直到白鯨被殺害的那一刻,燈光再次暗下,小男孩一個人不停地尋問,白鯨是否還活著? 這一段的探問,也可被解釋為,小男孩如何面對成長困境探問。在此,編導選擇一個答案給予觀者,第一段與白鯨相遇場景,再次於重現在這最後的場景。彷彿留下一個解答,即使白鯨可能已經消失,但依然要保持當初純真的心,記得這美好相遇,來面對這險惡的世界。結尾,三位演員拿著垃圾袋,開始繼續撿著海灘上的垃圾。

整體來說,這長度約六十分鐘的作品,確實回應筆者一開始的疑問。首先在舞台上,利用豐富物件,創造出一些奇景驚豔的效果,這也很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第二對於觀看這件事,它不但明確傳達部分特定元素,例如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寫到這裡,筆者思考著這樣文學改編的用意,或許可以將這演出作為這樣比喻:觀眾進入黑盒子,當音效進來的那一刻開始,藏有寓言含意的故事,就像音樂盒一樣,演奏著創作者對於文學的幻想曲,展開這段屬於觀者與創作者心靈對話的奇幻之旅。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10/09 10: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位演員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楊麗卿)
10月
31
2016
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謝鴻文)
8月
11
2016
海島演劇推出「人權遊台灣計畫」,透過演出人權議題戲劇,將被過去政府刻意壓制的話題、人們漸漸淡忘的過往,用戲齣紀錄。《開在壁上的花》主要圍繞在當時政治受難者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及其家屬們。開場透過重現簡國賢編導的舞台劇《壁》⋯⋯
9月
25
2023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
9月
0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