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下的寓言音樂盒《白鯨記》
10月
22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0次瀏覽
李承曄(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碩士生)

美國文學巨匠Melvill撰寫的長篇小說《白鯨記》,於19世紀出版,長達一百三十四章的冗長篇幅,以及當中多個象徵內容,對於大多讀者來說,並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作品。以上因素,讓筆者觀看之前,即便看過不同的《白鯨記》影像作品,但依舊對這次改編充滿期待。究竟這一個經典該如何被搬上舞台? 創作者又如何改編成一齣獻給兒童的作品?

演出一開場,三位演員分別進場,撿起沙灘上一堆的廢棄垃圾,也就是所謂的「海癈」。這一段演出,不同於普遍兒童劇手法,導演選擇放棄大量言語說明,而是藉由聲音與身體敲打物件,製造出不同地聲響,來演繹這段過程。這一段開場,看似沒有語言,卻創造一種能夠吸引兒童閱讀的觀看方式,一步步地帶領觀者進入演出內容。

三位沒有特定腳色的演員,接著以說書人角色,共同演一段故事,這故事內容即是《白鯨記》。小男孩進入到一間老舊房屋,遇到一位神秘老人,經過老人述說一段故事後,小男孩展開一段冒險旅程。在這冒險開頭,先安排一次白鯨與小男孩的相遇。相遇的呈現手法,安插許多元素,首先利用歌唱,描述大自然的美好,其次再使用投影白鯨的動畫在舞台正上方,讓白鯨形體真實顯現出來,第三再利用物件,如塑膠袋製作的海底生物。以上三種元素的組合,讓畫面呈現不同元素的豐富層度,也足以吸引觀者的目光。但還是有些小可惜,在這樣豐富形式操作,對故事內容來說,卻帶不出更深一層象徵意涵。

接著小男孩醒來後,來到一艘捕鯨船上,遇見船員,以及曾經因為捕捉白鯨受傷的船長。故事演到這裡,開始利用對話,描述著故事發展。相較於原著小說的冗長敘事,這裡反而簡易地做一個二分法,小男孩認為為何要抓鯨魚,船員則站在捕捉鯨魚利益立場。這樣方式的取捨,直接貼近兒童的觀看角度,船員角度即象徵現實,小男孩代表孩童最初的純真。然而小男孩的疑問,也正代表著孩童對社會的質疑?

故事尾聲白鯨再次出現,船長因為曾與白鯨有著恩怨,讓他內心充滿憤怒,不顧狂風暴雨,也要捕捉到白鯨。這裡藉由音樂的巨烈聲響,以及燈光顏色明暗變化,再加上演員不斷地重複台詞,以及身體所製造出的搖擺、恐慌感,將舞台的張力,推到高潮。直到白鯨被殺害的那一刻,燈光再次暗下,小男孩一個人不停地尋問,白鯨是否還活著? 這一段的探問,也可被解釋為,小男孩如何面對成長困境探問。在此,編導選擇一個答案給予觀者,第一段與白鯨相遇場景,再次於重現在這最後的場景。彷彿留下一個解答,即使白鯨可能已經消失,但依然要保持當初純真的心,記得這美好相遇,來面對這險惡的世界。結尾,三位演員拿著垃圾袋,開始繼續撿著海灘上的垃圾。

整體來說,這長度約六十分鐘的作品,確實回應筆者一開始的疑問。首先在舞台上,利用豐富物件,創造出一些奇景驚豔的效果,這也很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第二對於觀看這件事,它不但明確傳達部分特定元素,例如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寫到這裡,筆者思考著這樣文學改編的用意,或許可以將這演出作為這樣比喻:觀眾進入黑盒子,當音效進來的那一刻開始,藏有寓言含意的故事,就像音樂盒一樣,演奏著創作者對於文學的幻想曲,展開這段屬於觀者與創作者心靈對話的奇幻之旅。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10/09 10: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位演員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楊麗卿)
10月
31
2016
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謝鴻文)
8月
11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