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下的寓言音樂盒《白鯨記》
10月
22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9次瀏覽
李承曄(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碩士生)

美國文學巨匠Melvill撰寫的長篇小說《白鯨記》,於19世紀出版,長達一百三十四章的冗長篇幅,以及當中多個象徵內容,對於大多讀者來說,並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作品。以上因素,讓筆者觀看之前,即便看過不同的《白鯨記》影像作品,但依舊對這次改編充滿期待。究竟這一個經典該如何被搬上舞台? 創作者又如何改編成一齣獻給兒童的作品?

演出一開場,三位演員分別進場,撿起沙灘上一堆的廢棄垃圾,也就是所謂的「海癈」。這一段演出,不同於普遍兒童劇手法,導演選擇放棄大量言語說明,而是藉由聲音與身體敲打物件,製造出不同地聲響,來演繹這段過程。這一段開場,看似沒有語言,卻創造一種能夠吸引兒童閱讀的觀看方式,一步步地帶領觀者進入演出內容。

三位沒有特定腳色的演員,接著以說書人角色,共同演一段故事,這故事內容即是《白鯨記》。小男孩進入到一間老舊房屋,遇到一位神秘老人,經過老人述說一段故事後,小男孩展開一段冒險旅程。在這冒險開頭,先安排一次白鯨與小男孩的相遇。相遇的呈現手法,安插許多元素,首先利用歌唱,描述大自然的美好,其次再使用投影白鯨的動畫在舞台正上方,讓白鯨形體真實顯現出來,第三再利用物件,如塑膠袋製作的海底生物。以上三種元素的組合,讓畫面呈現不同元素的豐富層度,也足以吸引觀者的目光。但還是有些小可惜,在這樣豐富形式操作,對故事內容來說,卻帶不出更深一層象徵意涵。

接著小男孩醒來後,來到一艘捕鯨船上,遇見船員,以及曾經因為捕捉白鯨受傷的船長。故事演到這裡,開始利用對話,描述著故事發展。相較於原著小說的冗長敘事,這裡反而簡易地做一個二分法,小男孩認為為何要抓鯨魚,船員則站在捕捉鯨魚利益立場。這樣方式的取捨,直接貼近兒童的觀看角度,船員角度即象徵現實,小男孩代表孩童最初的純真。然而小男孩的疑問,也正代表著孩童對社會的質疑?

故事尾聲白鯨再次出現,船長因為曾與白鯨有著恩怨,讓他內心充滿憤怒,不顧狂風暴雨,也要捕捉到白鯨。這裡藉由音樂的巨烈聲響,以及燈光顏色明暗變化,再加上演員不斷地重複台詞,以及身體所製造出的搖擺、恐慌感,將舞台的張力,推到高潮。直到白鯨被殺害的那一刻,燈光再次暗下,小男孩一個人不停地尋問,白鯨是否還活著? 這一段的探問,也可被解釋為,小男孩如何面對成長困境探問。在此,編導選擇一個答案給予觀者,第一段與白鯨相遇場景,再次於重現在這最後的場景。彷彿留下一個解答,即使白鯨可能已經消失,但依然要保持當初純真的心,記得這美好相遇,來面對這險惡的世界。結尾,三位演員拿著垃圾袋,開始繼續撿著海灘上的垃圾。

整體來說,這長度約六十分鐘的作品,確實回應筆者一開始的疑問。首先在舞台上,利用豐富物件,創造出一些奇景驚豔的效果,這也很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第二對於觀看這件事,它不但明確傳達部分特定元素,例如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寫到這裡,筆者思考著這樣文學改編的用意,或許可以將這演出作為這樣比喻:觀眾進入黑盒子,當音效進來的那一刻開始,藏有寓言含意的故事,就像音樂盒一樣,演奏著創作者對於文學的幻想曲,展開這段屬於觀者與創作者心靈對話的奇幻之旅。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10/09 10: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位演員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楊麗卿)
10月
31
2016
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謝鴻文)
8月
11
2016
《解離》是一個真誠而不「討好」的作品,對觀眾而言,既是情感的考驗,亦是理性的挑戰,既是私密的傾訴,亦是公共的對話,在表演者與觀看者的共同體驗中,印證了劇場兼具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也就是劇場的價值。
5月
29
2023
誠然本片面對的客群多數是男同志,選擇面容姣好、身材精實的男演員搭配彷彿布料比金還貴的戲服和許許多多露骨的性愛場面與台詞,應該是導演有意為之而非失手,但是如此擁抱商業的手法,是否也犧牲了表達角色深度的空間?
5月
29
2023
做戲,本來也就是一種填補空白的企圖。但比起填補,《感謝公主》則是打量與顯影了這些空白與縫隙,就算靜止,也是一種行動,讓南管曲音與演員凝練的身體協助冷卻與打亮,同劇中人物一起望斷水遠山遙
5月
22
2023
有別於布萊希特的暴露設備、歌隊敘事等舞台疏離手法,導演湯京哲整合了對於柏拉圖〈理想國〉中地穴寓言想像的舞台設計,透過取消表演、雙面舞台、物件、煙霧和水平燈光設計等巧思,成功阻斷習慣自我投射的觀演習慣;與此同時,光與影二元卻共存的舞台調度,也恢復了實驗劇場早被遺忘的實驗性。
5月
22
2023
創立於2021年的時生劇團,以青少年教育為出發。此次推出劇團二號作《妖怪》,改編自野田秀樹的《赤鬼》。⋯⋯成功另闢蹊徑⋯⋯
5月
22
2023
《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5月
22
2023
欲言又止的《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只製造了一種「寓言感」,但僅止於「感」,未達「寓言」程度。
5月
1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