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於總合?《既視感》
1月
03
2017
既視感(陳長志 攝,張婷婷獨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08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既視感指人在神智清楚的狀態下,初次見到某個情景,却感到莫名的「似曾相識」,好像曾經在過去經歷過一模一樣的事情,這個詞來自法語「Déjà vu 」,代表一個獨特又神秘的生理現象,好似幻覺般似真似假的記憶,有人把這種現象當作靈魂漫遊或前世記憶的證明,而神經科學與腦科學家也試圖解釋這種現象,認為既視感可能是來自於暫時性的記憶存儲混亂,因腦部處理錯誤,而將當下發生的訊息錯誤地判斷為「過去記憶當中的畫面」【1】,然而,這種神秘感召的呼喚,還是引發無數藝術工作者的創意聯想。

由張婷婷獨立製作的3D舞蹈劇場作品《既視感》,透過實驗性3D技術結合舞蹈劇場,探討了古老的既視感現象。舞作充滿未來感,開場時在極為冷調的黑白原色光線變化中,配上震耳欲聾的音樂,地板上菱格紋色塊塑造出冷冽的視覺印象,而舞者身著黑色衣服,從左右橫移起始,做出類似鐘擺晃動的感覺,從像球體一樣的中心軸開始擺動,而觀眾配戴上3D眼鏡之後,也可以看到舞台後方的光影,呈現出建築感般的立體層次,與舞者配合圓球體中軸的鐘擺移動。

在吵雜的聲響節奏中,觀眾看見被波紋圍繞的舞者,在凌波花紋的線條轉折中,呈現出一種與光影線條共舞的錯覺,地板上的方形格紋,也在光彩巧妙錯置下,變幻出不同的軌跡。3D的立體投射,從舞者身上層層圍住,再緩緩而下,舞者宛如做困獸之鬥,黑色的舞衣包裹在皮膚上,與場內冷冽肅穆的風格,恰巧形成一個很清冷的對比。而舞者高超技巧的展現,不只在作為鐘擺晃動身體的瞬間,還帶著微妙手指姿勢,有若民間舞般細膩的手部動作,強化了動作與節奏之間的節奏,在呼吸聲、心跳聲與舞者之間細膩的連結中,情感的醞釀也逐間加溫。結尾處,舞者從右舞台走到左舞台,背景是剛開始的中軸線和建築物倒影,而線條也呈現繞圓的條形,以點對點的方式,兩人和三人成舞,搭配頭頂上的3D視覺印象,呼應開頭的鐘擺姿勢,舞者以圓形隊伍搖晃至舞蹈結束。

這支舞作最特別之處,是當觀眾戴上3D眼鏡之後,透明鏡片模糊了舞者相對清晰的身形,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舞者似乎也在某個程度上,簡化為略為平面的迷糊線條,在此狀態下,移動舞者與3D動態顯影的分界似乎也逐漸消弭。由此觀之,若既視感無心理學上神秘主義式的「曾經好像」來臨,或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彼此反覆糾結掙扎的互動狀態,則代表的是一種神經科學之中,對記憶重置的錯誤阻斷狀態,在演出過程中,3D影像與舞者動作間的呼應是有些曖昧難解的昏暗和不清晰,而是否這些真實舞者活生生舞動出來的身體動作,在模糊化之後,與3D顯影那似真卻又似假的三維空間影像結合,卻反而能暗示了模稜兩可的「潛意識」之前的意識?如此說來,新媒體似乎最能捕捉這種充滿流動性的模糊印象,例如,在攝影發明之後,法蘭雀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拍攝了在子宮間徘徊的模糊女體,在牆面、桌角穿梭如鬼魅的形象,暗示了形象與界限的消失,藉以描繪「賤斥」女體概念下的消失主體性【2】;而台灣新銳攝影藝術家陳長志的得獎系列作品《體面計畫》,以新的創作技法「相對透視」捕捉身體性的流動性,也暗示了數位科技為平面視覺藝術帶來3D面向的立體感。

攝影或是3D影像較其他視覺藝術媒材,似乎更能表現出模糊流動的錯置感,由此來表現「既視感」這個概念,似乎再恰當也不過,然而,必須小心拿捏的是,舞蹈本來就是以三度空間運動來表現的立體藝術,當把普遍運用在電影中帶來視覺刺激的3D手法,運用在原本就是以立體的身體動作訴求主要概念的舞蹈表演時,究竟3D技術能為原本就是三度空間的劇場,達到如完形心理學所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3】,還是成為觀眾想專注欣賞肢體動作時的干擾?在應用新技術的實驗過程中,將3D技術運用在劇場中欣賞,或許值得提問是,這樣的感官新意,將把觀眾帶往何處?

註釋

1、參見 Brown, Alan S. (2004). The Déjà Vu Experience. Psychology Press. ISBN 1-84169-075-9. 和Cleary, Anne M. (2008). "Recognition memory, familiarity and déjà vu experienc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5): 353–357. doi:10.1111/j.1467-8721.2008.00605.x

2、請參考 劉瑞琪,《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台北:遠流,2004年 。

3、完形心理學又稱為格式塔心理學(德語:Gestalttheorie),興起於20世紀初的德國,後來經常被用來解釋視覺藝術的造型形式法則。透過對「模式、形狀」等「動態的整體(dynamic wholes)」分析,完形心理學認為由於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因此「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和」。在本文所探討的舞作中,完形心理學的整體是指同時觀看「3D影像加上舞蹈動作的整體經驗」,理應比單純看「舞蹈動作」加上看「3D影像」個別單獨存在再加在一起時,還要更能凸顯其作品的藝術內涵。

《既視感》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
時間|2016/12/2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市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個舞者都代表都市叢林中的鬥士,從他們的身上,觀者開始發現一點點的不同。這些慢慢被透露的「不同」的背後,是每個個體的生命記憶。他們不斷地彼此發生關係、交纏推擠、蹦跳抖動,然後逐漸機械式地「一致」。這是城市最吞噬人的地方。(楊儒强)
12月
15
2018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