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似曾相似的身體紋理《既視感》
12月
15
2018
既視感(張婷婷獨立製作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7次瀏覽
楊儒强(中國科技大學影視設計系講師)

在東方的文字中,「既」的文字源頭來自甲金文。是一個人狀的圖樣,跪坐在裝有食物的器皿前,但頭向後轉的模樣。圖像文字的意義指的是人進過食,且用完餐。而後才被引申為「已經」和「完成」的意思。如此說來,既視感一詞即為已經擁有過的視覺感受。雖和西方釋義中的記憶重疊相似,但卻更有存在過的意涵。張婷婷獨立製作T.T.C. Dance的作品選擇以此為名,應是想強調人的記憶為「實」一事。既視感在科學命名中也被翻作「幻覺記憶」,強調當下的記憶重疊來自於腦部記憶區塊的階段性短暫混亂。眼前的場景或許會像是曾經到過一樣,當下說的話似乎在夢中出現過。預知夢式的精神感受皆屬此類。但舞蹈《既視感》彷彿想跳出夢或記憶重疊中「虛」的概念,把經歷過的痕跡落實在舞蹈表演裡面。

十六個燈光的方格,集都會感、科技感、未來感、冷利感、倉促感於一臺。舞者在其中穿梭是一種速度的流動。把城市生活中,人對於壓力的恐懼、害怕、躲閃、碰撞編進光影的變化裡。觀演時,冷色的光影視覺讓空間首先保有一種大都會的冰冷。舞者和舞者間的互動,隱約存在操縱和被操縱的關係。猶如在城市中求生存的每一個人,面對社會、經濟、情感等不同的關係,在夾縫中不斷地喘息。重複性的段落展現,讓觀者保有解讀故事的空間。每一個舞者都代表都市叢林中的鬥士,從他們的身上,觀者開始發現一點點的不同。這些慢慢被透露的「不同」的背後,是每個個體的生命記憶。他們不斷地彼此發生關係、交纏推擠、蹦跳抖動,然後逐漸機械式地「一致」。這是城市最吞噬人的地方。

一旦生活的樣態不一致,城市中的排擠效應便會產生。不同變成特殊;特殊變成異類;異類變成大多數以外的個別個體。因此,單獨的個體開始產生恐懼、害怕、躲閃、和碰撞。匆忙和急促都是為了把自己的不同藏起來,在一致的都市脈動中抓佔一個屬於自己的位子。這種相對被動的身體使用,回扣到整個舞作的主體意識,《既視感》是一種人在冰冷的都會運作裡已經完成的集體記憶。這樣的記憶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存在,才會產生似曾相似的既視感。除了視覺,觀演者接收到的聽覺也被創作者謹慎地思考過。從相對原始的節奏聲響,到工業車船的機械聲響,再到科技未來的金屬聲響,《既視感》在聲音的邏輯上也刻意留存時間的線性。並以此線性感的聽覺,疊和舞蹈的速度,開展一種特殊的、一致的視聽。

試圖把不同個體的記憶整合和具體化,絕對是困難的。尤其以舞蹈這類抽象的藝術形式。少了戲劇線性敘事的故事或情節,更需要處理和面對的是對於畫面的編織,速度節奏和光影的使用。觀者需要從整體的視聽整理出一套編創者的邏輯。然而,張婷婷獨立製作T.T.C. Dance的《既視感》卻在創作投射中,精準地先幫觀者把邏輯順了一邊。整個觀演的過程就是在瀏覽城市中身體冰冷的地景紋理。我們看到了都市裡的人怕些什麼;忙些什麼;做些什麼。讀到了不同的記憶被重新解構,共同拼組成屬於都會的生存法則。

《既視感》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 T.T.C. Dance
時間|2018/11/3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3D影像與舞者動作間的呼應是有些曖昧難解的昏暗和不清晰,而是否這些真實舞者活生生舞動出來的身體動作,在模糊化之後,與3D顯影那似真卻又似假的三維空間影像結合,卻反而能暗示了模稜兩可的「潛意識」之前的意識? (張懿文)
1月
03
2017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