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故事的自我消解《離婚/不離婚》
5月
01
2012
離婚/不離婚(三分之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3次瀏覽
林乃文

相異於國內大多數實驗劇團,三分之二劇團鎖定三十歲到六十歲的觀眾群,主要成員人到中年仍難以卸除戲劇理想,劇本選擇也傾向沉穩有深度的文本。基於支持,特地在大雨滂沱的周五傍晚從台北奔往新竹看戲。如果這戲強調的是「在地經營」,其實不預備迎接一個台北人觀點,那我也認了,因為我並不存有兩套看戲標準。

從首演當晚觀眾群觀察,一半以上是中年教師,形成一股特別的同儕氣氛。在沒有特別聲明的情況下,戲延遲了十五分鐘才開場,這似乎是一個預兆,預告著接下來超過兩小時的戲,節奏悠悠緩緩,延宕不已。雖然我也不喜歡造作的舞台聲腔和誇張的戲劇動作,但本劇未免太強調「自然」,而令演員聲調平淡,咬字模糊,音量不足,甚至必須關掉冷氣機好讓觀眾聽清楚對話內容。

以「三分之二」過往對經典翻譯劇本頗犀利的品味,這次劇本的選取顯得「平實」許多。上半場演出韓國劇作家金允智的《離婚》,以一對夫妻從離婚開始,往後五次相遇,切片般所呈現的人生故事。後半場則由導演何一梵以相同人物、相同結構,另做一個「不離婚」版本;很有兩種人生選擇,兩種結局的味道。

只是上半場戲的情感張力,來自於分離的兩人偶然聚首,既疏離又熟悉的淡淡迷惘;下半場轉輕鬆諧趣,兩人明明在一起,共同出席朋友的婚禮、喪禮、兒子的婚禮等場合,故作疏離不過在示範高段的調情技巧。互相消解的結果,正如導演在節目單中所自述的:Nothing Happen(無事發生)。

導演認為真實人生是「平淡枯燥」,唯恐觀眾藉戲劇過度消費幻覺,個人對此毫無異議;然這並不表示場面調度可以缺乏想像力。戲劇貫穿四十二個年頭,主角年齡從三十幾歲走到七十幾歲,每次都徹底換裝,並以投影交代劇本時空指示,配合音樂熬過演員換裝時間,結構工整得驚人。而演員的服裝、髮色都換了,妝容卻絲毫未改,這只是種做半套的「寫實」。有如空玻璃杯飲空氣、一眼即知LBT的「設計師名款」……,一方面抑制了劇場象徵和想像的可能性,一方面卻在近距離內提供了並不真實的寫實,都顯出劇場內在邏輯的矛盾。

我所認識的導演是一位犀利的學者,但這不是一部犀利的作品。

《離婚/不離婚》

演出|三分之二劇團
時間|2012/04/27 19:30
地點|新竹鐵屋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