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爵士風,少了戲曲味《美男子竇蓮魁》
3月
09
2017
美少年竇蓮魁(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8次瀏覽
邱千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班)

就節目名稱而言,是部標榜「歌仔戲」與「爵士音樂」融合的跨界作品。

臺灣坊間對於「爵士音樂」的認知與真正的「爵士音樂」有所出入,大眾常把流行歌誤認是爵士音樂的一種音樂類型。根據《葛洛夫音樂字典》對爵士音樂的解釋,有三個要點:一是20世紀由非裔美人語彙為主發展出傳統音樂表演型態。二是具有創造性且即興,不完全固定內容的表演形式。三是,旋律、和聲以藍調音階為主要架構,節奏著重切分音的強弱、頑固循環與靈活的節奏所構成有搖擺風格(Swing)的爵士句型。在此劇《美男子竇蓮魁》標榜著「爵士歌仔調」,想必著重於「爵士音樂」的呈現,筆者也因此期待著音樂設計者將兩種不同文化產生的音樂類型,進行跨文化、跨樂種的結合。

音樂設計柯智豪在此劇的現場樂團安排了鍵盤、爵士鼓、電貝斯、電吉他與電子音效,聽覺上明顯是大量的使用合成器的電子音色,雖然呈現出豐富的背景配樂、跳脫傳統戲曲音樂的氛圍與華麗的和弦堆疊,可惜如此安排,失去戲曲樂器音色的真實性。捨棄傳統文武場四大件基本樂器該有的屬性,更缺少戲曲音樂原有的情感與彈性。

而全劇的音樂風格,呈現「混搭」的味道,唱腔部分經過精心的編排。像是出現三次的【兄弟調】,有著明顯的不同詮釋,堆疊出不同的情緒,第三次的再現手法更使劇情達到高潮。根據不同演員,在唱腔上的旋律走向,設計出演員個人的專屬主題歌曲。如男女主角演唱的【竇蓮魁調】與,【莎樂美調】,使用在頭次出場與劇終時,個性風格強烈。針對演員量身訂做主題曲,是當代新編歌仔戲時常使用手法之一,但作曲者對於演員嗓音條件不夠熟悉,導致部分唱腔音域過低,演員遇到唱段的時候明顯無法掌控,也讓「量身打造」失去意義。

爵士元素與歌仔戲唱段的融合較為明顯出現在【任性情】、【夜鶯調】、【兄弟調】等幾個唱段。【任性情】使用了walking Bass明顯的低音以一拍一拍的行走節奏,而高音樂器有固定的和絃進行。【夜鶯調】利用swing以每拍三連音的伴奏型態融入了唱段,接近slow rock,但音色出現「那卡西」的錯覺,也未見演員唱出爵士音樂的即興放鬆。【兄弟調】的出現有三次,帶著爵士音樂的元素是在第二次出現時,神似slow rock感,很難界定是爵士音樂的融入,還是搖滾音樂的元素。

其劇情結構,與原著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王大閎譯寫《杜蓮魁》架構差距不大,劇情整體流暢。在投影字幕上未註明分場名,而是透過投影的背景,傳達換場的效果,既簡單也是相當有趣。如上半場的太陽寫真場、路邊場景、櫻花劇場(一桌二椅)、太陽寫真場,下半場的報章雜誌敘述年代的轉換、歌廳、竇蓮魁自宅、歌廳、二十年後的太陽寫真場等。而最後將近十分鐘的微電影也相當特別,透過豐富的投影內容以及多媒體與演員的互動,讓華麗的視覺清楚地表達更多劇情當中的情緒轉折,是多媒體與戲曲很好的跨界結合。

大稻埕戲苑舉辦青年戲曲藝術節至今已經第四屆,透過這樣的平臺,吸引年輕族群投入,讓青年戲曲人展現無比的創意,也讓傳統戲曲有更多樣貌的呈現。但是在「跨界」結合的風潮中,是否更應該深入了解各個元素的精髓再進行融合,否則流於「拼貼、混搭」將失去創新的意義。

《美男子竇蓮魁》

演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時間|2017/03/05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爵士融入進歌仔調,不古、不新卻賦予了這部爵士歌仔調新的生命與面貌。不過,在音樂創作與編腔上仍存在著再修正的可能,特別是歌仔戲用的閩南語,在演唱的「聲調」與音樂的編寫上之間仍有不少衝突之處。 (林立雄)
3月
09
2017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