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爵士」靈魂的混血「歌仔」《美男子竇蓮魁》
3月
09
2017
美男子竇蓮魁(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71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大稻埕戲苑營運至今,「青年戲曲節」也已屆第四年,除了在這平台漸漸看見年輕戲曲演員們嶄露頭角外,更能看見資深戲曲演員們,提攜後進與重視戲曲傳承的精神。然而,作為「歌仔戲」的演出團隊,正在動映有限公司這個名字對不少觀眾來說是相當陌生,不過進一步了解,才明白這其實是一群熟悉的跨領域專業創作者所共創的平臺,成員事實上都是一群在劇場耕耘已久的工作者。今年,正在動映有限公司推出了他們的第一部作品──爵士歌仔調《美男子竇蓮魁》作為第四屆大稻埕青年戲曲節的開幕戲,其「以爵士入歌仔」並且改編王爾德小說,無不讓人好奇,他們究竟會將「歌仔」呈現成如何的模樣?

《美男子竇蓮魁》以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的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為改編的基礎,將臺灣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臺後這段時間做為背景,創作出這部「爵士」歌仔戲。劇情走向與小說描寫大致沒有太大的差異,不過,這發生在早期臺灣的故事,在設定上仍與原作上有著幾點不同處。如,劇中不是以「畫像」保存竇蓮魁(孫凱琳飾)的青春美貌,而是近現代重要的發明「底片」與「相片」。再者,小說中的畫師被改為了攝影師白雲清(許麗坤飾)引導道林‧格雷惜取青春美貌、走向墮落的亨利爵士被改為高騰醫師(劉冠良飾演)、歌女席貝兒被改為藝旦邱香檀(林芸丞飾),竇蓮魁多了一名表兄雲峰(胡BB飾)。小說中席貝兒所演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也被改為《莎樂美》的「七紗舞」,結局竇蓮魁的死,也與原作有著相當不同的處理。

《格雷的畫像》這部小說雖講求唯美、耽美,但小說中無不因為道林‧格雷的「執念」透出詭譎、恐怖的氛圍。相較於原著,《美男子竇蓮魁》似乎表現出更多對青春易逝的了悟,以及特別刻劃劇中錯綜複雜的情感。《美男子竇蓮魁》用了較多的筆墨描繪了竇蓮魁與白雲清之間的同性情誼,過去在戲曲舞台上,也不乏有此一題材的作品,如一心戲劇團的《斷袖》。不過,《美男子竇蓮魁》在編、導李季紋的手上,大膽讓兩位小生在舞台上接吻,無不挑戰了當代戲曲觀眾們的眼睛。但是,從觀眾們的熱鬧喧騰的反應中觀察,似乎證明了,歌仔戲除了在表演上對新議題的包容度相較於其他劇種來得高之外,觀眾們的接受度似乎也容易因新主題的出現漸漸被打開了。

回到文本,劇中有一畫龍點睛之處是將小說中席貝兒演《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情節,改為讓藝旦邱香檀演出《莎樂美》的「七紗舞」。或許大家對「羅茱」那對追求青春愛情的故事不陌生,不過對《莎樂美》的了解,對愛情的追求存在更多的情欲與執念,或許是非常強烈的印象。莎樂美不能得到約翰的心,只好向希律王獻媚,要求希律王將約翰的頭砍下。邱香檀對竇蓮魁的愛情讓她放棄演出的完整度,在新寫的【莎樂美調】唱到第六層紗便打住,要希律王放走約翰。劇中如此置換,讓「七層紗之舞」情欲、偏執的那面似乎變得純情、專情,只是邱香檀大概自己也沒料到,她的放棄竟然讓竇蓮魁失望,這「七層紗之舞」跳到最後,真如王爾德在《莎樂美》一劇中所描寫的,成為一支死亡之舞。

李季紋的劇本詞藻華美,句句有深意,情節鋪排如上文所描述那般具有巧思。不過,劇本仍有不少問題是等待被解決的。如竇蓮魁與高騰之間的情感,走向墮落、情欲的一面不太被彰顯,與藝旦邱香檀之間的情感更缺少鋪排。下半場的報紙投影帶過太多細節,也或許因為時間關係而必須取捨,但,帶過的情節導致了許多人物的性格不夠完整,劇情也不夠連貫、飽滿。竇蓮魁如何名聲不好?他殺掉了誰?邱香檀為何沒死?為何還留下一位女兒?甚至在白雲峰回到臺北與竇蓮魁相見後,寶蓮魁嘴裡說準備當個「好人」,且哭得相當有悔悟之心,卻又拿起「玻璃底片」自殺,衝擊不夠劇烈使得結尾顯得羸弱無力。我想,這部戲未來若有重演的機會,仍需思考的問題勢必仍是劇情編寫的取捨。

回到戲曲的本質問題,談到曲調、唱腔,融入爵士樂到底有沒有讓歌仔戲的演唱產生扞格?我想,是不太有的。回過頭來,或許又得說這大概是歌仔戲具有較大的包容性。不過,近年來音樂總監柯智豪的各類創作,以及與各戲曲演出團隊合作而累積出不少的創作能量,特別在《美男子寶蓮魁》中發揮得相當得好,爵士融入進歌仔調莫名地讓背景設定在早期臺灣的人物們活了起來,不古、不新卻賦予了這部爵士歌仔調《美男子寶蓮魁》新的生命與面貌。不過,在音樂創作與編腔上仍存在著再修正的可能,特別是歌仔戲用的閩南語,在演唱的「聲調」與音樂的編寫上之間仍有不少衝突之處,或許是音樂與編腔,甚至是劇本唱詞編寫能夠再思考的問題。

在這部創作中,除了在音樂上有著跨界合作之外,《美男子竇蓮魁》也特別邀請了楊正崧為這齣戲製作動畫,以及拍攝、剪輯影片。在這部戲中,運用動畫讓竇蓮魁的攝像忽然變大、變小呈現出他的個人心理空間。攝像在關鍵時刻變為恐怖的鬼臉,的確造成了某種恐怖的感覺,但看久了卻不免引人發笑,缺少小說中描繪的殘酷與驚悚。除此之外,不知是否因為時間過於倉促,在戲結束後,播放了一段孫凱琳下戲後到霞海城隍廟拜拜的短片,但那段短片與竇蓮魁最後的自殺似乎有著很不同的調性,也摸不著其來何自?製作團隊基本上立意良好,但在沒有經過有效的整合之下,影片似乎失去其應該有的意義,也與戲劇本身無法達成真正的對話,不免讓人覺得可惜。

最後,關於這齣戲不能不提的是一群歌仔戲前輩演員們為後生晚輩站台、助演之情,以及一群年輕創作者彼此共享資源,共同創作的精神。在《美男子寶蓮魁》的粉絲專頁裡,製作群曾表示,有人對這齣戲提出「這還是一齣歌仔戲嗎?」的疑問。不過,就這齣戲的整體表現看來,是不是正統的歌仔調或許早就不是他們真正面對的問題。《美男子竇蓮魁》這部戲藉著歌仔調的基礎譜出許多新曲,讓歌仔調注入了新的靈魂,成為「混血」。雖然沒有合於傳統的的身段、鑼鼓與演唱,但《美男子竇蓮魁》確實在各種不同元素的並置、雜揉下,長出了「混血」歌仔戲的一種可能性。

《美男子竇蓮魁》

演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時間|2017/03/05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針對演員量身訂做主題曲,是當代新編歌仔戲時常使用手法之一,但作曲者對於演員嗓音條件不夠熟悉,導致部分唱腔音域過低,演員遇到唱段的時候明顯無法掌控,也讓「量身打造」失去意義。(邱千溢 )
3月
09
2017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