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青修煉手冊《靈界少年偵察組》
7月
11
2017
靈界少年偵查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03次瀏覽
吳岳霖(特約評論人)

兩位來自靈界警察學園的天才少年龍天佑(吳奕萱飾)、靖凌飛(孫凱琳飾)邂逅一位誤闖靈界的凡間少女程筱芸(陳昭薇飾),而必須保護她並迎接來自闇影組織的攻擊,是《靈界少年偵察組》的故事主線。其以「浪漫愛情劇」的想像、「冒險偶像劇」的架構加以鋪陳,呼喚了「青春」──一群年齡僅有十至二十多歲的年輕演員,幾位擔綱主角者更是知名歌仔戲團(包含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明華園日字戲劇團、春美歌劇團、勝秋戲劇團、藝人歌劇團等)的新生代新星。再加上,題材充滿魔幻、奇思與謬想,主題也圍繞著愛情、友情與冒險,並在舞台、音樂等形式採取更豐富、繽紛的調性,轉譯出屬於青春的歌仔戲語言與美學。

《靈界少年偵察組》是以「漫畫」進行設計主軸,包含宣傳品、動漫主題曲的開場、乃至於整體的劇情發展,不僅符合其所標幟的「青春」,也讓整部劇作更像是場動漫Live秀。特別是《靈界少年偵察組》的音樂,延續了近年戲曲音樂對於「主題曲」與「主題式配樂」的作法;在整齣作品的走向下,鋪墊出更完整的動漫「主題/片頭/片尾曲」與「配樂」,讓音樂成為推導情節前進的動力之一。

表現令人驚豔的是,幾位名角二代的青年演員,他們承繼了父母的扮相與臉孔,在稚嫩的身影裡依稀可感受到陳昭香/吳奕萱、郭春美/孫凱琳、鄭雅升/陳昭薇、郭文龍/郭雪翎,彼此上下兩代血緣的強烈鼓動,以及戲班的扎實功底(縱使他們其中有不少人都非從小學戲)。可喜的是,吳奕萱、孫凱琳、陳昭薇與郭雪翎等人都在依然青澀的表演裡,擁有其個人特色,並逐漸開發屬於自身的韻味與氣質,而能夠盡情揮灑於此劇所詮釋的角色。《靈界少年偵察組》量身打造地設計了劇中人物,促使他們能演繹地更為自然且生動。不過,也或許尚未充分消化戲曲身段,部分動作過度屈就於程式而略顯僵硬,並造成整齣戲的節奏不夠穩定。有意思的是,除陳昭薇外,其他三位主角皆為女小生,且整齣製作的男演員也相對地少,或許呈現了當代歌仔戲的傳衍狀態。此外,《靈界少年偵察組》部分演員有口齒不清、發音含糊的問題(或許是緊張,或許是練功尚淺),雖在演出過程略見改善,卻是可再加強之處。同樣地,往往尚未理解戲曲身段的意義,而顯一板一眼、或完成度不足。特別在武打橋段更是明顯,導致這些熱鬧有餘的場景稍嫌拖沓,且打得有些軟弱無力。不過,卻已見培訓過程對身段的要求,與演員個人的努力,只是仍需時間的累積與沉澱。

《靈界少年偵察組》的導演手法流暢,且大致符合整齣戲設定的質性──青春的熱血與喧嘩。只是,整體手法並不若導演許栢昂於栢優座時的大膽實驗,較為平實卻略顯綁手綁腳。甚至,有些意義不明的做法,如其中一場強調「亮場換景」,未顯劇場效果反而更像是某種劇場介紹活動。此外,凡間與靈界僅以佈景、道具的倒轉,以及色調的改變進行區隔,既不明確又有些簡化;但,凡間與靈界的設定可能在劇本書寫就已有些令人不解。我認為,奇幻、異境確實可作為一種噱頭,但《靈界少年偵察組》能夠展現靈界特性的,似乎只有隱身術、引雷石等;於是,靈界與凡間中人的差異多半只是好人與壞人、習武之人與一般人的二元分類,而這無須透過靈界這層設計就可成立。另一角度來看,龍天佑、靖凌飛雖為「靈界少年偵察組」,卻難見兩人的靈力發揮,「偵查組」的查案、追緝功力也明顯不足(難道要說的是他們還不夠成熟嗎?但他們可是天才少年啊!)。《靈界少年偵察組》更有別於編劇劉建幗過去作品的情節迂迴、結構奇想,僅以直線、單線進行敘事;唯一的驚喜是,龍天佑、靖凌飛費盡千辛萬苦解決的敵人只是整個闇影組織最低階的關主,而正暗示著這個故事可能會有「續集」(甚至是第三、第四集以上)。整體來看,多數情節相對簡化,人物情感也較為單一,似乎僅有一種個性。不知是否因觀眾群、演員的年齡設定,而刻意為之。

不過,《靈界少年偵察組》的劇本在魔幻的情節架構裡,安排了「戲班」這個現實設計,似乎藉虛構故事暗示了真實演員們的相依、相惜與相親。當阿佳(郭雪翎飾)替筱芸擋下闇影組織的一擊,而死在懷裡時,是全劇情感濃度最高的一刻(阿佳突然挺直、唱了一段,雖是戲曲手法,還是略顯尷尬),也成為龍天佑與靖凌飛青春生命的轉折──被譽為天才少年的他們,終於明白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守護身旁的人;少年終究是少年,尚未成熟。

坦言之,《靈界少年偵察組》有其迷人之處:青春演員的集合、熱血與幻想的題材、動漫配樂的現場演奏等。整體製作從「少年歌子培育展演計畫」(包含演員與樂師)到成果發表的《靈界少年偵察組》,皆可見其用心與立意良善;也期待能夠延續這樣的培育策略,開發更多的年輕演員、豐厚歌仔戲的創作實力。特別是此計畫跨越了台灣所擁有的不同劇種,以及各劇團的跨刀合作,更顯示傳統戲曲試圖延續、增添新血的期盼。

不過,若把《靈界少年偵察組》當作一本漫畫來看,大概仍在尚未進入正題的開端、序章(才翻個一、兩回吧),主角尚未成熟、大魔王還未現身,也正暗示著才剛完成第一屆的「少年歌子培育展演計畫」,以及這群才剛起步的青少年演員。我想,也像是本「春青修煉手冊」,提供了很多方式、想法試圖詮釋青春,乃至於邁向成熟,卻仍在前幾頁徘徊,或是囫圇吞棗、尚未消化。只是,我們確實可以期待他們繼續修煉青春,演自己的戲、唱自己的歌。

《靈界少年偵察組》

演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春天藝術節
時間|2017/07/09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主要人物性格,與學員本身形象趨近度極高,過度重視四功五法的展現,使主角群在人物性格展現上,多囿於身段功法限制,反顯過度雕琢,剝除演員過往長期於自家戲班學習的演出技巧,對於程式身段與表演方式的融合難以掌握,迫使人物性格不易展現。(王妍方)
7月
19
2017
《靈界少年偵察組》是一場還未說完的故事,在主題上的擇選當然讓人期待,若未來有機會重演,又或是繼續發展續寫新的一章、一集,希望在編、導上,又或演員的安排等等,能夠有更好的調整。(林立雄)
7月
12
2017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