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江湖現實界《過氣英雄傳》
8月
30
2017
過氣英雄傳(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30次瀏覽
汪俊彥(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由王健任編劇、蘇洋徵導演,盜火劇團與貪食德工作室於松山菸廠LAB創意實驗室推出《過氣英雄傳》,以布袋戲的武林世界,發想一間當代的布袋戲電視製作公司「雷霆大公司」內部人事鬥爭與對外的生存經營。透過武俠小說、戲曲傳奇,當代華文讀者每每保留了一個不僅古典,而且更像是一個平行於現實維度的世界,那是以武俠所構築的天下;而今日的時代,原有的平行時空,在編導眼中,其實早已合而為一。以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個「人」在武俠世界裡,多少還得是個叫得出名號的角色;而在當代卻是「江湖裡到處都是人」,除了一位沒有頭銜的「大叔」外,這個尋常辦公室裡人人有頭銜:「鐵姬逗吾公」尹點紅、「新仙回肝」蕭連郎、「天賤絕叨」白吾昌、「宰獄歸國」藍霸星、「乏人問津」麥問天 …。

故事以菜鳥蕭連郎因對於雷霆布袋戲主角「無名客」的著迷,誤打誤撞加入了「雷霆大公司」擔任編劇,莫名地一進公司就肩負下一檔營運重任:達成日本跨國公司投資合作的意願。相對於整個公司,尹點紅、白吾昌的勾心鬥角以及不鬥而鬥的總經理麥問天,除了菜鳥蕭連郎,幾乎所有人都是等著坐享其成。大叔是公司元老,雖會適時提供蕭連郎建議,但多數時刻也只是個泡咖啡看報紙的局外人的角色。表面上編劇處理了發生在每間公司菜鳥被剝削的故事,但隨著劇情發展,編劇一層層打開暗藏於表面結構的細節。

王健任細緻編排了兩次重複的結構,以安排完成無名客的結局。前有麥問天的父親,也是創造無名客的編劇麥鉤貢(麥老師),為公司而犧牲自己的堅持;後有無意間闖進江湖的蕭連郎,也為了心中夢想接手無名客的故事。經過兩次的重複,才發現打從無名客成功打入電視布袋戲之後,就已經不再、也不能是創作者手中的那個角色。無名客注定要讓渡,觀眾的關注、收視率、周邊商品等等都關係著公司的營運,而公司營運的背後牽涉的是每一個職員的生計未來。無名客在故事裡有個江湖,但真正成了電視明星,才知道江湖外還有江湖。

無名客關係著公司與眾人命運,也拉扯著麥鉤貢與蕭連郎的理想。大叔一方面頻頻勸告蕭連郎放空「作自己」,另一方面卻又說「年輕人就是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武林不是一個人的武林」;原來這個始終作為局外人的大叔,正是看著無名客如何被公司吞沒的關鍵人物。王健任熟稔經典敘事的必要元素,故事的結局也挺完滿,蕭連郎、大叔、公司,甚至麥鉤貢的遺願都都照顧到了,各得其所。但我仍想繼續再追究藏在皆大歡喜背後,當今的「江湖」問題。

無名客不能老,「用老人當主角是有誰要看?」;「無名客是公司的資產、不可以破壞形象」。作為不會老的無名客,那個古典的江湖必須永遠保持傳統,不能過氣;同樣,精彩的改編、推動無名客更多特效、更多場面、更多跨國合作,恐怕也不是為了理想。但難道就只是因為「武林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在「個人」身上嗎?

王健任安排了大叔最終的選擇,暗示若要打破這個癥結,好像只有仰賴人心:大叔不玩了;辭職。不玩了才有可能動搖結構(但也無法瓦解,如同最後公司繼續存在,又新開發了一套無名客前傳)。然而,換個角度看,所謂的摸著良心,就是被淘汰。這正是當下世界新自由主義下的資本遊戲,厲害的是,這套運作早已經不再只是透過(俗氣的?)錢來運作;整套的資本規則,轉化成「保護英雄」、「主持正義」、「開創新局」、「不能辜負大眾期待」、「養家活口」等等託詞中,正氣凜然地延續資本控制的「傳奇」。「因為你只會自己想」,劇中雖不斷提出這個倫理問題;但仔細想想,真的是這些理由嗎?追根究底還是想賺更多錢?豢養更多公司裡的結黨營社?任何回歸到個人的解答,對我而言,就如同每一個不願意投入更多成本、不願意付出必要公共性支出的公司,總會說:「公司不能倒,因為依賴我們的是千千萬萬的家庭。」但公司每年的盈餘、創造更多收益與更多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卻很快被忽略在說詞之外。在這個江湖之中,多少人因傳統與創新之名赴湯蹈火,在正義與堅持之中滔滔不絕;但王健任似乎不只看到如此。他不動聲色地提示著,在今日新自由主義的時代,只有過氣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古典英雄。

《過氣英雄傳》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7/08/26 14:30
地點|松菸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劇王健任與導演蘇洋徵共同創作、發展下,打造出一個結界──於許多細節處進行翻玩,像是辦公椅的升降、桌椅的移動、演員的聚合與走位等,並在聲光、音效/樂的運用下,仍預留其空白處得以形成情緒醞釀的空間。(吳岳霖)
9月
01
2017
真人模仿、甚至放大戲偶的不自然;或者,讓演員把另外一位真人當成一尊戲偶來操縱,不禁讓人思考,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人,真的完全擁有獨立的自由意志嗎?或者,其實我們會不會也只是被主流價值觀操縱的魁儡而已?(陳佳慧)
7月
17
2017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