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慣性,面向日常景觀《重考時光》
12月
08
2017
重考時光(陳藝堂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0次瀏覽
林芷筠(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生)

晚間十點半,觀眾被引導入兩廳院地下停車場通道,一台電動搖搖車在幾近無聲的空間中,獨自前後擺動,獨自反覆地唱著兒歌。承載著童年記憶的物件處在非典型的劇場空間,其衝突與反差,創造出一個陰性空間,成為《重考時光》重塑身體、物件、時間與空間感知之起點。

《重考時光》使用相當多日常生活常用之物件,如微波爐、熱水器、水管、塑膠籃等等,破除了物件慣有的使用空間及方式,重新配置物件與人的關係,讓根基於日常的異常感更為具象。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巨幅的跑馬燈牌,上頭的文字描述著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包括空難、恐怖攻擊、大地震等,文字的敘事能力容易吸引目光,如同在臉書上滑過一則則動態、轉過一台又一台的新聞一般,大量吸收刺激,並在迅速的情緒轉換中迅速感到疲憊,麻木於所有刺激,觀看,卻置身事外且從未切身涉入。漸漸的,觀眾不再主動閱讀文字,使跑馬燈牌上的文字影像化、景觀化,當演員調動燈牌的角度至45度角,文字彷若是直達天頂或沒入地面的圖像,不斷地跑動。觀眾的身體、意識,早已(或者說從來都是)與文字背後所陳述的災難與悲劇、他人的生命苦難間出現巨大斷裂。最後,劇中橋段相當具象的表現此情境,演員倒地,被壓在沈重燈牌下,沈重的不只是燈牌的實際重量,更是那些難以負荷的龐大資訊。

《重考時光》走出劇場,將停車場做為演出空間,便截取並放大了停車場的流動特質:人們在此來去,錯身而過,卻從未有更深的接觸與停留,而《重考時光》利用同時也打破其過度性,讓觀眾在停車場裡坐下及遊走,透過停下腳步仔細感受環境並觀看劇作演出,而改變空間慣性。從通道一路引導觀眾到停車場內部平面,最後演員走入停車場倉庫,倉庫鐵門如劇場布幕般緩緩降下,直至演出結束。此作品的場景調度無疑相當成功,充分使用停車場的角落、平面創造出差異化的演出空間,時而遠景時而近景,不同空間層次的交錯、融合。《重考時光》呈現了一幕幕如夢境般的畫面,關於時空、身體與物件的感知經驗便在此過程中被重新定義。

然而,演員的身體似乎在廣大的停車場裡、眾多繁雜的道具中隱沒了。劇本設置並未給予演員足夠的發揮空間,劇中台詞多屬於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兩段獨角戲亦是如此,語言的片段感、荒謬感與創作核心扣合,卻未有其他類型的演出方式使調性單一。另一方面,當演員一面忙於面對空曠的空間,一面處理大量道具,演員本身的張力亦不足矣與其相抗衡,自身表現力相形之下較微弱。劇末,當演員背著、穿戴著、提著眾多道具,走往停車場倉庫時,觀眾看見炫麗操弄道具及空間已成為演出的核心,演員更像其承載者,而非主控者。

另外,當命題對準空間所帶來的人的疏離、時間感的錯置,並且推進大量景觀化的訊息所帶來的刺激與麻木,《重考時光》的創作手法明確呈現出此種流離於日常與異常的生命狀態,雖無法直接確認創作者是否具有解除此問題的企圖,但必須檢視的是,當作品完成於一異常的空間、異常的物件組合狀態之中,極為可能是創造了另一個華麗畫面、另一個景觀。從中可見,非但沒有破除命題,反而複製了命題。因此,使用景觀解除景觀顯然無路可走,且時刻面臨落入自身景觀化的危險之中。這並非否定《重考時光》呈現及發展此現象的佈局,或是否定其調度空間與物件的成功,而是欲指出複製與解除景觀的界線之不穩定,若僅停留在挪用階段,則可能再次被景觀收編。

整體而言,《重考時光》脫離了典型劇場空間,善用停車場的流動特質、日常物件的錯置,投射了當代的生存狀態與困境,人與人的交集與疏離、重大事件透過文字景觀化,都「重考」了習以為常的日常慣性,此作品透過挪用、拆解空間與物件的原初意義,調動了認知與感受,並揭開這些難以意識到的問題,正視,並且往其逼近。

《重考時光》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7/11/30 22: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地下停車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