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慣性,面向日常景觀《重考時光》
12月
08
2017
重考時光(陳藝堂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7次瀏覽
林芷筠(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生)

晚間十點半,觀眾被引導入兩廳院地下停車場通道,一台電動搖搖車在幾近無聲的空間中,獨自前後擺動,獨自反覆地唱著兒歌。承載著童年記憶的物件處在非典型的劇場空間,其衝突與反差,創造出一個陰性空間,成為《重考時光》重塑身體、物件、時間與空間感知之起點。

《重考時光》使用相當多日常生活常用之物件,如微波爐、熱水器、水管、塑膠籃等等,破除了物件慣有的使用空間及方式,重新配置物件與人的關係,讓根基於日常的異常感更為具象。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巨幅的跑馬燈牌,上頭的文字描述著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包括空難、恐怖攻擊、大地震等,文字的敘事能力容易吸引目光,如同在臉書上滑過一則則動態、轉過一台又一台的新聞一般,大量吸收刺激,並在迅速的情緒轉換中迅速感到疲憊,麻木於所有刺激,觀看,卻置身事外且從未切身涉入。漸漸的,觀眾不再主動閱讀文字,使跑馬燈牌上的文字影像化、景觀化,當演員調動燈牌的角度至45度角,文字彷若是直達天頂或沒入地面的圖像,不斷地跑動。觀眾的身體、意識,早已(或者說從來都是)與文字背後所陳述的災難與悲劇、他人的生命苦難間出現巨大斷裂。最後,劇中橋段相當具象的表現此情境,演員倒地,被壓在沈重燈牌下,沈重的不只是燈牌的實際重量,更是那些難以負荷的龐大資訊。

《重考時光》走出劇場,將停車場做為演出空間,便截取並放大了停車場的流動特質:人們在此來去,錯身而過,卻從未有更深的接觸與停留,而《重考時光》利用同時也打破其過度性,讓觀眾在停車場裡坐下及遊走,透過停下腳步仔細感受環境並觀看劇作演出,而改變空間慣性。從通道一路引導觀眾到停車場內部平面,最後演員走入停車場倉庫,倉庫鐵門如劇場布幕般緩緩降下,直至演出結束。此作品的場景調度無疑相當成功,充分使用停車場的角落、平面創造出差異化的演出空間,時而遠景時而近景,不同空間層次的交錯、融合。《重考時光》呈現了一幕幕如夢境般的畫面,關於時空、身體與物件的感知經驗便在此過程中被重新定義。

然而,演員的身體似乎在廣大的停車場裡、眾多繁雜的道具中隱沒了。劇本設置並未給予演員足夠的發揮空間,劇中台詞多屬於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兩段獨角戲亦是如此,語言的片段感、荒謬感與創作核心扣合,卻未有其他類型的演出方式使調性單一。另一方面,當演員一面忙於面對空曠的空間,一面處理大量道具,演員本身的張力亦不足矣與其相抗衡,自身表現力相形之下較微弱。劇末,當演員背著、穿戴著、提著眾多道具,走往停車場倉庫時,觀眾看見炫麗操弄道具及空間已成為演出的核心,演員更像其承載者,而非主控者。

另外,當命題對準空間所帶來的人的疏離、時間感的錯置,並且推進大量景觀化的訊息所帶來的刺激與麻木,《重考時光》的創作手法明確呈現出此種流離於日常與異常的生命狀態,雖無法直接確認創作者是否具有解除此問題的企圖,但必須檢視的是,當作品完成於一異常的空間、異常的物件組合狀態之中,極為可能是創造了另一個華麗畫面、另一個景觀。從中可見,非但沒有破除命題,反而複製了命題。因此,使用景觀解除景觀顯然無路可走,且時刻面臨落入自身景觀化的危險之中。這並非否定《重考時光》呈現及發展此現象的佈局,或是否定其調度空間與物件的成功,而是欲指出複製與解除景觀的界線之不穩定,若僅停留在挪用階段,則可能再次被景觀收編。

整體而言,《重考時光》脫離了典型劇場空間,善用停車場的流動特質、日常物件的錯置,投射了當代的生存狀態與困境,人與人的交集與疏離、重大事件透過文字景觀化,都「重考」了習以為常的日常慣性,此作品透過挪用、拆解空間與物件的原初意義,調動了認知與感受,並揭開這些難以意識到的問題,正視,並且往其逼近。

《重考時光》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7/11/30 22: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地下停車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