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封緘抽屜,擬像封存夢境《抽屜三》
12月
19
2017
抽屜三(王文彥 攝,張婷婷獨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0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觀眾入場時,從工作人員手上領取的節目單,就附上一副一眼藍一眼紅的3D眼鏡。舞台上安置著一個長方形透明長匣般的螢幕,彷彿鏡子般,映照著影像。幾座白色抽屜堆放在舞台上,延伸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畫作中「抽屜人」的意象,是編舞家張婷婷《抽屜人》系列作品,持續發展的命題。

舞作開始,兩位男舞者和四位女舞者陸續現身,他們挪動一格一格的抽屜,做各種變化,有時站在堆疊的抽屜上跳舞,表情空茫。觀眾戴上3D眼鏡,可以看見橫跨舞台的大型長方形透明螢幕,顯示著立體影像:轉動中的月球、幾何圖形、海洋生物般的形體、科技符碼、漂浮的泡沫等等的即時熱感攝影。舞作前三分之一,舞者多半在螢幕前舞蹈,隨後,舞者則置身螢幕之後,顯現幻影般的身姿,有時是亮相般的獨舞,有時則是與他者共舞。也有幾個段落,一位舞者現身螢幕前,另一位則隱身螢幕後,面對彼此,做出一樣的動作,像是兩人對照著一面鏡子,觀看鏡中的自己。藉由科幻翳影產生的神秘氛圍,是貫串這支舞的主軸。鏡影的投射,和舞作內容,闡述的都不是直線的敘事,而是片段的抽象概念,交織成完整的結構。

編舞優美典雅,從容沈穩,動作質地較為輕緩,浮流直暢,人如其舞,舞如其人。六位舞者表現中規中矩,恰如其分,情緒平和。吳文安設計的燈光,在這支舞作中,大多較為冷調性,微弱而變幻於無形。林經堯顯然是經驗豐富、技巧高超的影像設計家,作品饒富哲學逸趣。青年即興演奏鋼琴家李世揚,則是先進錄音室錄製配樂,在這支舞作中呈顯古典風格。

法國當代哲學家 ∕ 社會學家 ∕ 後現代形上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認為:「擬像從來就不是隱藏起真相的東西,它隱藏住的是『從來就沒有所謂真相』的那個真相。」他所指的擬像化的空間不只意指領域,而是一種沒有來源或真相的真實,也就是一種「過度真實」(hyper-reality)。對布希亞而言,後現代的文化充斥著「擬像」活動,現實界已經消失,擬像也不再是傳統模仿論所謂對現實的擬仿,而是對「擬仿物」的再度仿製和複製。擬像乃是影像的變體(影像則不全然是擬像),因為擬像是一種沒有原型的「摹本的摹本」(a copy of a copy),或是再現物的再現。影像或許可以區分真假,尚有真理真實可尋;但擬像背後並沒有真實做為指涉和對照的基準,「擬像」本身就是真實,或者說,擬像就是一種「虛擬的真實」(virtual reality)。我們所置身的後現代社會,是一個擬像的世界,特別是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所有的訊息都被壓縮在網路虛擬世界裡,訊息透過臉書快速傳遞。

《抽屜三》所探索的,就是理型界模本的模本,真實的符號取代了真實本身,擬仿的影像取代了影像,超越了影像,而成為過度真實,比真實的影像更真實。擬仿的過度真實跨越了真實、再現、模仿、虛構、想像、幻覺的界限,而且彌平了其間的鴻溝;它是符號和意符穿梭、流動、相互作用的擬仿空間;是沒有原本的自我複製,是真實模仿的對象。所謂的真實,只不過是對擬像擬仿效應,真實是被模型複製出來的。

數位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也被普遍運用在劇場創作中,如何累積前人的經驗,發展原創的思維與技巧,實為大哉問;回歸質樸的身體,反而更為困難。藝術反映現實人生,《抽屜三》將超現實夢境化為實景,也揭示,人類早已存活在科幻小說所描述的世界裡。

《抽屜三》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
時間|2017/12/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看見的是劇場的幻覺與距離感失效,在互動影像的逗趣與曖昧之下,動作線條的優雅綿延,和諧流暢,卻露出幾絲妥協與讓步的痕跡。(王昱程)
12月
16
2017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