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遙遠的《抽屜三》
12月
16
2017
抽屜三(張婷婷獨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2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回憶有時候會不經意,就像是張婷婷的舞作,身體總是優雅綿延,舒緩地隨著漣漪盪來。2016年《既視感》在水源劇場,倒掛的城市和身體的殘影,黑白菱格的燈光映射著肌膚和舞台,和著勁響的節奏與輪唱式的動作編排,好似對物質文明和科技未來的著魔詠嘆。《既視感》的影像設計林經堯亦參與抽屜系列二部曲《時空抽屜》到如今的《抽屜三》,已是現任該團的影像設計總監,也許正宣示著張婷婷獨立製作將持續讓舞蹈與科技藝術在劇場相遇。恰好今年創團五週年,張婷婷獨立製作一連將抽屜三部曲搬進劇場,六月我們先看見獨留優雅肢體的《抽屜人》,於WSD的世界劇場藝術節上演《時空抽屜》,如今的新作《抽屜三》,場面一貫地和諧冷靜,剔透的琴音映射著舞台上被詭異劃分的稜角,舞作的英文名字:Boundaries of Reality,更折射出這次處理空間的野心。

這幾年時常聽聞遇到倒楣事就要講星座流年,往往都在事後諸葛,恰好,身邊也有一群朋友緊盯時局脈動,科學、科技、軍事與投資,現在想來,與其透過日新月異的科技和超乎人腦的大數據分析;想來,我比較相信水星會帶來厄運,月光膨脹了慾望,未定而神秘的精神領域,暈染著所謂真實與邊界。此刻,看著舞台上一道L型的半透明牆面,將空間切割成三個區塊,單面觀眾,卻在許多巧合的角度下看見疊影和眩光,於是,我又很自然地相信舞台其實就是抽屜的一角,在裡面人的惆悵和糾葛,透著紅藍色差的3D眼鏡,顯得迷惘而夢幻,彷彿是來自上輩子的情愛、理想或是離別。

抽屜系列的起始點是達利(Salvador Dalí)的作品,那具用抽屜代替了血肉和骨骼的身軀,看上去是這麼樣痛苦,無以超脫。對比如今浮貼在眼前屏幕上的月球,與其後張琪武的獨舞,卻讓人看出一股自在,彷彿在流暢的旋律線條之間聽見碧玉(Björk)音樂當中的電氣節拍,他徜徉於綿延的動作迷霧當中,那份優雅在於與空間親密交流,不以衝撞和失衡擾動線條,溫柔均速的身體,讓人難探動力的來源和引爆點,像是一句好長好長的耳語,就在L型的耳廓裡盤旋。

月光與波紋,舞者身著合身剪裁的黑色西裝和洋裝,裊裊婷婷,溫柔而疏離,雙人舞或三人舞並無炙熱,身體的親密接觸、重量交付甚至抬舉,卻逐漸讓人不禁闌珊地托起下巴,抽屜外的我總在此時心生看盡俗世的態度,一種事不關己的距離。倏忽,屏幕上躍動的小方塊,豆腐干大小,成堆地隨著舞者的身體律動著,原來是收藏回憶的抽屜幻化成躍動的影像,幾乎卡通化的樣式形成優雅之外的觀賞趣味。

其實《抽屜三》的身體風格是抽屜系列一路走來的化繁為簡,而強烈切割空間的裝置,讓人想起佛賽(William Forsythe)1990年的作品《身體協奏曲》 (Limb's Theorem),兩個作品的舞台彷彿都不為表演設計,而是以一種建築美學的姿態佔據了空間,在零碎空間中舞動的身體則持續專注於關節的連動與肌肉的控制。只是如今,各式藝術媒材隨物質文明演進,熟悉各式稀奇古怪的觀眾到底要如何在聒噪繁瑣的喧嘩霧霾當中,感受身體在科技空間中切割出的幽暗與殘影?又如何感受3D眼鏡之外層疊影像後面的情思?我看見的是劇場的幻覺與距離感失效,在互動影像的逗趣與曖昧之下,動作線條的優雅綿延,和諧流暢,卻露出幾絲妥協與讓步的痕跡。當舞者來到圍牆之前舞動,近距離面對觀眾卻難以打破那堵牆的厚重,最後情感被層層封印在抽屜中的抽屜,也許就這樣越過了真實的邊界,或是說,收拾在抽屜裡的真實已經離觀眾過於遙遠?

《抽屜三》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
時間|2017/12/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真實的符號取代了真實本身,擬仿的影像取代了影像,超越了影像,而成為過度真實,比真實的影像更真實。擬仿的過度真實跨越了真實、再現、模仿、虛構、想像、幻覺的界限,而且彌平了其間的鴻溝。(陳祈知)
12月
19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