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起點——演員的自我探尋《演員實驗教室》
5月
08
2018
演員實驗教室(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0次瀏覽

演出:蘭陵劇坊

時間:2018/05/0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羅揚(戲劇工作者)

蘭陵劇坊向來被戲劇界視為臺灣現代劇場的濫觴,其所培育的演員對於臺灣電影、電視、劇場界影響甚大,如: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馬汀尼、楊麗音、鄧安寧、趙自強等人。自1990年蘭陵解散後,直接或間接地催生了許多知名劇團,其影響的深度與廣度可想而知。

作為蘭陵迎來40週年的大作,對比蘭陵30週年搬演人盡皆知的《荷珠新配》,此次所選擇的《演員實驗教室》顯得平凡許多。李國修曾對此次擔任編導的金士傑說:「此戲為蘭陵最該重演之戲碼,它敘述著演員的人生,誠誠實實,一層一層往心裡尋覓。」如同李國修所言,《演員實驗教室》的形式很單純,十四個演員訴說著十四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包含金士傑簡短的開場白),每一段故事都是演員最真實的自我,毫無隱瞞地坦露在觀眾面前。

而《演員實驗教室》所要表達的很簡單,導演給予每個演員的功課是:在歲月的淘洗與淬鍊下,成就了怎樣的自己。就線性的時間軸而言,他們的共同起點是蘭陵,此後卻走向十分歧異的人生道路。有人持續在劇場這片園地努力耕耘,有人選擇放下鋤頭另尋一片天地發展,如今再次重返劇場,已非當時在排練場留下無數汗水的熱血青年,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跨度當中,在演員們身上的歲月積累,不僅豐富了劇場的多元面向,也開啟了劇場的無限可能及想像。

《演員實驗教室》回歸質樸的劇場形式,翦除一切燈光、音效、服裝、化妝的華麗加持,舞台極其簡潔,背後投射出每個演員的歷史照片,戲裡也毫不修飾地呈現演員真實的樣貌——老的、皺的、垂的、胖的、禿的,沒有人能逃得過時間的無情雕琢。演員在舞台上揭露自己的真實生命歷程,講述生命中所發生的趣事、糗事、喜事、鳥事、難事、憾事,這些往事蘊藏著生命的純真、美好、喜悅、不堪、污穢與悲傷。因此,每個故事是如此的不同,有的是平凡的日常瑣事、有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有的是夢想與理想的權衡,不盡然和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共鳴,可總有那麼一句台詞、一個動作、一個場景,悄然地觸動了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然而,演員卸下武裝面對自我,如同赤裸裸的人站在觀眾面前吐露心事,以至於觀戲的過程中,有那麼一刻,我仿若置身在大型TED演講會,看著台上的演員卸下妝容化為平凡人,一字一句地分享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但也正因如此地平凡無奇,更顯得《演員實驗教室》的不凡。此次重演的意義不在於重溫當時的光景,而在於世代的傳承,演員成員裡頭有老蘭陵亦有新蘭陵,甚至還有蘭陵人的下一代(劉若瑀的兒女),無論戲裡、戲外皆向我們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傳承的重要性。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演員實驗教室》將劇場遊戲作為正式演出的一部份,似是透過遊戲重返蘭陵創始初期,尋回那些未經歲月磨練的劇場新鮮人。它不講求技巧,也不講究精準,而是在於誠實地面對自我生理/心理的真實反應。因此,劇場遊戲既是暖身,亦是演員回歸自我的儀式。除去了演員用以武裝自己的虛偽面具,卸下了在試煉場上磨鍊出千錘百鍊的柔軟肢體,放下了在劇場裡、生命裡那些所謂的豐功偉業,台上的人卸下了「演員」的包袱,真誠地和觀眾面對面地訴說心事。

《演員實驗教室》它既未站在全知者的角度向我們強行灌輸人生的大道理,亦未炫技般地展現演員們四十年來積累的豐碩成果。而是讓演員們返樸歸真、反照自身、觀看自我,赤裸裸地展現獨特的生命歷程。

《演員實驗教室》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充滿問號的疑問句也比劃上句點的陳述句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演員們事隔多年再次親手揭開結痂的傷疤,用自己的傷痛與癒合展現不逃避生命的勇氣,這也成為蘭陵40版的《演員實驗教室》最迷人的地方。(車曉宇)
5月
30
2018
截取不同演員真實的生活橫斷面,只將這些生活中的一磚半瓦做細緻入微的表現,不追求面積的廣,只探求點的深,而剩下的未浮出水面的冰山留給觀者去想像填充,觀者只需捕捉到故事中與自身情感體驗有關聯的那個共鳴點即可。(何曉夢)
5月
24
2018
可感受到已非劇場人的幾位表演者的節奏拖沓,然而若每個人都可以是表演者、都是自己生命的演員,當能直面上千名觀眾、面對迎接在這一刻只為自己亮的光,即已憑己成就了自身的舞台。(黃馨儀)
5月
09
2018
在這齣只能在1983年完整存在的作品前,所有的親近其實都飽含危險;而所有過於單薄的批判背後,也都將反向指出因自我認知、歷史定位模糊,所產生的進步焦慮。(張敦智)
5月
08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