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洞中的靜,慢慢擴散《動量的條件》
12月
21
2018
動量的條件(松山文創園區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3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在學生)

如果說要給《動量的條件》下一個總結,我會說他是日常的本質。我們人時時刻刻都在「動」、時時刻刻都在轉換身體的重心。而肉眼上的感知,不動到動之間,我們又能從中獲得多少訊息,明白構成動量的條件?因為習以為常的生活小事太多,我們常忽略它,甚至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曾幾時專注自己正在「動」這件事上?

踏入劇場,舞台區位是個三角形,觀眾席的安排是打斜的,而舞者在其中的移動使觀眾視線也有大幅度的跟隨;據編舞家鄭皓說,三角形舞台區兩條長邊交會的頂點如同黑洞,所有事物都從那慢慢擴散。在燈光設計上除了透過燈具照明之外,也加入松菸LAB空間的自然採光,使觀者視覺擁有更多層次的刺激。舞作一開始,五位舞者從黑暗的角落為起點,逐漸加速的往外擴散開來;音樂安排上也相輔相成的堆疊,整體清晰顯現出編舞家想傳達的能量積累。服裝顏色設計上,五位舞者也穿著白色的衣服,白色相較乾淨,因此視覺感上不會有太多衝突打擾,但襪子的配色對照上凌亂些。

作品中,「動」的表現方式被拆解,如平衡的極限、地板給予的支撐、瞬間的靜止,諸如此類的狀態,讓觀者透過編舞家不同的架構設定,獲取新的見解。也憑藉舞者擅長的身體動法來詮釋,讓觀者感受屬於個人特質的運用。對我而言,表演最耐人尋味的地方,莫過於表演者在舞台上對自我的追問。在每個獨舞片段,舞者不斷藉由正在流動的時間,處理每一刻的狀態。究竟達成眼前這些動作的來源是透過多少條件在支撐?動量怎麼來?又到何處去?觀眾都能夠在這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因編舞邏輯循序漸進,自然使觀眾更容易貼近作品,所產生的互動就增加許多。舞蹈本是用身體說話的藝術,而怎樣說的清楚明白、如何讓觀眾接收到清晰的訊息,我認為《動量的條件》與觀眾之間的交流表現的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名稱《動量的條件》讓我們感受到十分理性的概念,但舞蹈本身又是那樣抽象、甚至有時候是如此曖昧不清,但經由「舞蹈」表現「動量的條件」,不禁讓人覺得再適合不過!且舞作整體傳達方向明確,舞者沒有過多情緒的感性,而是回到處理「動」這件事的專注。身為旁觀者在關照這件事情的角度,顯得更為純粹。

再談談觀者本身,時常在想,究竟我在看表演時,應該如何看待?多時候都認為對我來說它像是一種體驗,我不確定體驗帶來的感受,會在何時發酵,又怎樣感染我的人生;但不得不說,這些當代作品都是現今世界的縮影。只是,是什麼樣的社會現象,影響著創作者的創作?又是什麼樣的周邊環境,改變著觀眾所期待的視角呢?

《動量的條件》

演出|松菸LAB新主藝 鄭皓
時間|2018/12/15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