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洞中的靜,慢慢擴散《動量的條件》
12月
21
2018
動量的條件(松山文創園區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6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在學生)

如果說要給《動量的條件》下一個總結,我會說他是日常的本質。我們人時時刻刻都在「動」、時時刻刻都在轉換身體的重心。而肉眼上的感知,不動到動之間,我們又能從中獲得多少訊息,明白構成動量的條件?因為習以為常的生活小事太多,我們常忽略它,甚至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曾幾時專注自己正在「動」這件事上?

踏入劇場,舞台區位是個三角形,觀眾席的安排是打斜的,而舞者在其中的移動使觀眾視線也有大幅度的跟隨;據編舞家鄭皓說,三角形舞台區兩條長邊交會的頂點如同黑洞,所有事物都從那慢慢擴散。在燈光設計上除了透過燈具照明之外,也加入松菸LAB空間的自然採光,使觀者視覺擁有更多層次的刺激。舞作一開始,五位舞者從黑暗的角落為起點,逐漸加速的往外擴散開來;音樂安排上也相輔相成的堆疊,整體清晰顯現出編舞家想傳達的能量積累。服裝顏色設計上,五位舞者也穿著白色的衣服,白色相較乾淨,因此視覺感上不會有太多衝突打擾,但襪子的配色對照上凌亂些。

作品中,「動」的表現方式被拆解,如平衡的極限、地板給予的支撐、瞬間的靜止,諸如此類的狀態,讓觀者透過編舞家不同的架構設定,獲取新的見解。也憑藉舞者擅長的身體動法來詮釋,讓觀者感受屬於個人特質的運用。對我而言,表演最耐人尋味的地方,莫過於表演者在舞台上對自我的追問。在每個獨舞片段,舞者不斷藉由正在流動的時間,處理每一刻的狀態。究竟達成眼前這些動作的來源是透過多少條件在支撐?動量怎麼來?又到何處去?觀眾都能夠在這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因編舞邏輯循序漸進,自然使觀眾更容易貼近作品,所產生的互動就增加許多。舞蹈本是用身體說話的藝術,而怎樣說的清楚明白、如何讓觀眾接收到清晰的訊息,我認為《動量的條件》與觀眾之間的交流表現的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名稱《動量的條件》讓我們感受到十分理性的概念,但舞蹈本身又是那樣抽象、甚至有時候是如此曖昧不清,但經由「舞蹈」表現「動量的條件」,不禁讓人覺得再適合不過!且舞作整體傳達方向明確,舞者沒有過多情緒的感性,而是回到處理「動」這件事的專注。身為旁觀者在關照這件事情的角度,顯得更為純粹。

再談談觀者本身,時常在想,究竟我在看表演時,應該如何看待?多時候都認為對我來說它像是一種體驗,我不確定體驗帶來的感受,會在何時發酵,又怎樣感染我的人生;但不得不說,這些當代作品都是現今世界的縮影。只是,是什麼樣的社會現象,影響著創作者的創作?又是什麼樣的周邊環境,改變著觀眾所期待的視角呢?

《動量的條件》

演出|松菸LAB新主藝 鄭皓
時間|2018/12/15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