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總體空間敘事的集合探索《穿越魔幻舊左營》
6月
26
2019
穿越魔幻舊左營(攝影Shawn Liu Studio | 鉉琉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8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如果有高鐵停靠的「新左營」,那是否有「舊左營」?在鄭成功時期因屯墾而生的左營會是怎樣的地方?從新至舊之間有什麼過渡?作為一個「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中山大學為何選擇了左營,又如何藉此計畫呈現一個舊區域?

《穿越魔幻舊左營》作為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渡‧左營》的一部分,在「私房食譜」:居民食譜故事、社區劇場《果貿媽媽劇場》、左營「聲景地圖」外,承接並交融前三者「食物」、「聲音」與「人」的元素,結合舊左營特殊空間,以「用劇場探索城市,和社區『交陪』」為概念,【1】藉由戶外移動的方式,實地帶領觀眾穿越舊左營街區;因著劇場的虛實交替,亦拉出了時間的過渡軸線。

從百年郭家古厝開始,跟著舞者穿越巷弄,抵達過往海軍白色恐怖偵訊的茶室對面的咖啡店,再前往左營大戲院、中山堂,《穿越魔幻舊左營》每個段落點都由一組學生設計,依循他們感興趣的在地議題創作。於是,有了串接全程的〈以里,予聲──草本人〉,兩位塗白也著白衣的舞者,作為「草本人」,替在都市水泥與柏油中角落迸發、自找生機植物發言,卻也如城市的鬼魂,飄盪轉移,在也不在、再也不在,並且告別。隨之於穿梭巷弄的觀察與遊走後,突來地進入下一階段的〈著火的記憶〉。悠閒的心情瞬間被打破,無有選擇與預期地根據牌卡被分配了角色,成為嫌疑者(未確切看到角色名)、一等兵、觀察者或是平民,在過往偵訊茶室對面的現代咖啡廳中,再次上演了一次無由端的審訊與刑求──可能是莫名受刑之人、或是得要聽命執行暴力者、又或是即使未涉入,卻也得協助觀察蒐證者──每個人都身陷其中。

然歷經了自由剝奪與暴力壓迫之後,走出場域,卻又是一派輕鬆,剛剛面目猙獰的軍官演員甚至都拿下帽子,好聲好氣地安慰與介紹這裡的歷史。也很快地,我們被熱情有趣的「導遊」接引,進到〈桃醉左營戲夢〉中,品嘗了好喝的楊桃湯、聽取戲院的娛樂與聲色野史。在過往風華伴隨的脂粉八卦中,走過西陵街與不復存在的間間戲院。走過蕭條與消逝後,接續的〈夢醒西陵〉讓舊書店的書說故事在老布店的櫥窗讓展示模特兒活起來,以極手工與陽春的方式,穿戴起小型裝飾拿起樂器,進入五○年代,開啟一場巷弄間的復古趴遊行,也品嘗了傳統的祭祀點心,在舊戲院房舍交替的角落邀請大家一起跳舞──觀眾與表演者實際走過,一同虛構、以想像力拉起了消逝的熱鬧,並創建魔幻。故而,當身障表演者藉著電動輪椅歡快地繞圈跳舞、當一旁的觀者也隨著音樂沉浸地在房舍廢墟旁舞動,在民宅與還大紅漆寫著各劇院名稱的藍牆面前,大家戴著的亮片、吹動的彩色風車、短暫的泡泡,確實拉起了一個異空間──在現在的這裡,我們仍能與當時的舊左營在一起。

兩個小時,觀眾確實跟著演出團隊在身體、空間與感官各方面上,經由劇場的整合一起穿梭了舊左營的前世今身。而即使四個作品的銜接有時略有斷裂,但整體仍不失有趣與流動。尤其〈以里,予聲──草本人〉的前後穿插,確實以其抽象肢體與轉換觀點的語言,串聯起整個舊左營的街區氛圍,展現了城市發展的微物觀點、消逝邊陲的最後奮起。

然而行進間我也在思考,當我們以劇場呈現街區故事,導覽與移動式展演所形塑的實質體感經驗,是不是唯一感知空間記憶的路線與方法?跟隨《穿越魔幻舊左營》,難免也疊合上過去幾個看戲記憶,像是〈桃醉左營戲夢〉與〈夢醒西陵〉對應到花蓮老王《咱溝仔尾ㄟ》亦是街區遊走、移動展演的形式,並在導覽時於巷弄間穿插過往角色,也剛好兩個相同時代的舊街區,都有布店、戲院與茶室的故事。〈以里,予聲──草本人〉的遊走與由耳機中傳遞出的男女聲,亦讓我聯想到Rimini Protokoll的《遙感城市》,只是遙感的是遠端的未來科技想像,但草本人則是城市縫隙的靈魂,是植物的、是手感構築的,如同每段音檔的撥放都要觀眾跟著揮旗cue一起按下。〈著火的記憶〉更是無法不回想到黑眼睛跨劇團《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的刑求橋段,企圖以沉浸式經驗,直接打造體感記憶與情緒、撐開思考可能。但也應當小心,這樣過度追求「再現」之下無法再現的疏離、觀眾角色尚未設定清楚的斷裂,尤其當該片段結束之後,表演者又是如此快速地試圖卸角與安撫。

回到對自己的提問,除了導覽與移動式劇場,我現階段也無有其他感受街區的創作方法想像;而關於一個地方,內部所承載的又是如此之多。就如《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引了環境史學家克羅農(William Cronon):「我們提出的問題,必定向我們顯示了通往小鎮之外的道路──這個孤寂地方與世界其他地方之間的關連──我們唯有行經這些道路,才能將這個幽靈社區與創造它的環境重新連結起來。」【2】

註釋

1、《穿越魔幻舊左營》演出地圖文字。

2、引自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宏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頁70。

《穿越魔幻舊左營》

演出|國立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渡‧左營》
時間|2019/06/02 16:00
地點|舊左營街區(以左營郭家古厝為起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