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相近與摻和《九歌》
9月
19
2012
九歌(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78次瀏覽
伊藤麻里

台灣眾所皆知的現代舞團雲門舞集,並不侷限於台灣,在世界上也是頗有知名度。不可否認的,亦可稱為亞洲現代舞團的先驅。在台灣眾多現代舞團當中,雲門舞集為何能擁有如此多贊同的觀眾,並且登上亞洲最具代表的現代舞團呢?筆者身為一位外國人來到台灣,如果為了瞭解台灣的文化精神,就必須觀賞過雲門的作品。

雲門舞集於1973年由林懷民所創立,是華人世界最早的現代舞團。之後,以古典文學、社會現象、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背景等等,做為舞團表演與創作的泉源。此次筆者觀賞的《九歌》,是以屈原的詩歌為題材。林懷民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本,融入了許多台灣、亞洲及西洋的舞蹈元素,成為跨文化的作品。至於雲門舞集的作品,不單純是技術面與作品深奧的意涵,在各個層面皆有著極高的評價。

筆者自幼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成長,以此為一個角度與個人觀點,以《九歌》這部作品當中所蘊含的日本文化元素,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整個作品的構成是從迎神開始,表現出莊嚴的送魂與祭典儀式。舞台前的蓮花池,出現了各方神祇,並以蓮花池中的水洗淨自我的心靈,這樣一位舞者的動作,在儀式的開始之時,從空間傳達出一種神祕的氛圍。另外,在莊嚴的舞台上,彷彿觀眾們也融入了儀式當中,有種強烈的臨場感。

於第一幕登場的「迎神」儀式,因為同樣源自古代中國,日本也有相似的儀式。從佛教傳到日本開始,日本文化當中的「盆踊」,是為了迎接與慰藉神靈。從日本的室町時代開始,為了娛樂民眾而開始發展成的舞蹈表演,所謂的「圓舞式舞蹈」發展到現今,轉變成在「御盆節」的時候,會在日本各地被演出。相同的,九歌的迎神儀式,或許是傳統藝術發展當中,由儀式演變成舞蹈表演的一種方式。然而林懷民或許就是以這思考模式,編出如此動人的舞蹈演出。

在「湘夫人」當中,以純粹的木架當作原始的神轎出場,並戴著白色面具。這樣的面具在日本「能劇」當中,是不可或缺的道具。神乘坐在神轎上的形式,於日本各地的神社祭典時,神轎也會像這樣,被扛著巡遶週邊地域的民俗祭典儀式。例如:日本三大祭典之一的京都「祇園祭」,亦能見到類似的儀式。

「雲中君」從開始的時候,被使用的音樂正是日本的「雅樂」。雅樂原本是日本的宮廷音樂,另外在祭祀、過年時候在神社也是經常被演奏的傳統音樂。例如:大阪的四天王寺一年一度的「聖靈會」,就會有雅樂演出。

「國殤」和「禮魂」從生與死的現場,突如其來的陷入一片沉靜,緊接著是放水燈的儀式開始著。這在日本「御盆節」結束的時候,為了送走祖先靈魂的一種儀式「燈籠流」或「精靈流」,是極為相似的一種儀式。

雖然到了現今,要接觸這些傳統儀式的機會變得比較少,但在《九歌》當中,筆者身為日本人,能重新認識這些存在我們身旁的傳統儀式元素。跨越台灣和日本的文化,透過祭神的儀式,以既陌生又相似的文化,意圖表現出的意境,感覺到濃厚的熟識感。台灣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不僅僅是台灣人或是日本人,各式各樣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作品之中,筆者觀賞《九歌》之後,粗淺的能領略到所謂的「台灣精神」。

《九歌》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12/09/13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薄光  
重讀舞作,我們更深的提問將是:印度、爪哇、西藏、日本等地的儀式音樂引發的神聖氛圍、臺灣原住民古調所觸動的溯源想像、以及歷史場景其實構築出一道厚重的抒情之雲;濃密的劇場景觀統合在編舞家個人的歷史關照和美學話語之下,而在雲幕背後,我們卻未能見到表演語彙能夠直探內在於任何文化語境的對應物。(薄光)
10月
15
2012
雲門的《九歌》帶來了兩個意義:一、《九歌》的視覺化意象,湘夫人蒼白嬌美,女巫一身紅衣,司命頭戴鹿角面具。往後每次讀到《楚辭.九歌》,這些形象就會在腦中活過來。二、找東方──見證十九年來的社會風向演變與藝術發展,雲門《九歌》留下一個意圖與西方一較長短的、尋找「東方」的嘗試,而這個嘗試讓雲門《九歌》成為一個歷史見證。(魏琬容)
10月
04
2012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