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且混亂的戲劇節奏《第十一號星球》
10月
23
2012
第十一號星球(萬華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6次瀏覽
薛西

寫下《第十一號星球》的劇作家伊沃德‧費里沙(Evald Flisar)來自巴爾幹半島上的小國斯洛維尼亞。幾個月前書林出版已經發行《第十一號星球》中譯劇本,之前在閱讀時深感這部劇作的簡潔易讀,但同時也覺得當劇作簡潔易讀的時候,通常表示這就會是導演和演員的考驗。

故事的場景在髒亂簡陋的地下室,彼得、保羅、麥格達令這組流浪漢三人幫,對科幻小說《第十一號星球》的敘述深信不移,期盼第十一號星球的人有一天將他們接走,因為那星球上缺乏「善意的奶水」,需要善良純真的人類做出貢獻。彼得、保羅、麥格達令都是《聖經》裡的人物,于善祿在中譯劇本的導讀〈流浪漢的底層發聲〉已經提醒麥格達令的原文為Magdalene,指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也說明「善意的奶水」(milk of human kindness)出自莎士比亞《馬克白》,可以轉譯為「同情心」、「人情味」的意思。

有趣的是,這部劇本並沒有正常人現身,而是透過三個流浪漢彼此的爭執、言語,以及由第十一號星球給予的期待,得以進行瘋癲與正常、邊緣與中心的詰辯;《聖經》人物的挪用,進一步強化救贖的意味,也讓流浪漢的瘋癲,成為一種對既有的社會秩序的嘲諷。但最後十一號星球的太空船終究沒來

如前所述,這是一個劇本看似簡單易讀,實際上需要演員與導演的整體支撐。但就上半場而言,演員的節奏凌亂,有時咬字也不清楚,讓人看得痛苦;下半場漸入佳境,但飾演彼得的尹仲敏整場都太注重技術性的發揮,包括對白聲量的調配、手勢的過度擺動等,反而遮蔽了情感,讓流浪漢的形象沒有辦法在他身上表現出來,這是最可惜的地方;飾演麥格達令的王世緯表現中規中矩,飾演保羅的胡祐銘相對地較搶眼,他也運用了一個特殊的,有點愚蠢有點幼稚的腔調去鋪陳、貫串角色。

總歸來說,這個版本的詮釋比較平淡,而且戲劇節奏不夠穩定,從觀看演出的過程裡,我不太能確定導演閱讀到這個劇本的重點是什麼,因為當它不是像英國劇作家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寫的《枕頭人》那樣,劇情高潮迭起,對白層層進逼,光是平時自己用唸的就讓人覺得十分精采;反觀書寫上相對平淡一些的《第十一號星球》,在演員表現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時候,是需要多一點的場面調度,以及依據自己閱讀劇本時的思考,提出觀察到的重點,然後將其化作演出現場時的表現。

誠然,能見證斯洛維尼亞與台灣通過劇場產生連結是一個特別的經驗,劇作家親自登台也稱得上別開生面;另一方面,由資深新聞記者張桂越創辦的《周刊巴爾幹》,這一期主題恰好就是斯洛維尼亞這個小國,不妨補充認識。回過頭來作結,萬華劇團這一次搬演《第十一號星球》所展露出來的結果,猶有不少表演與調度的細節尚待修補。

《第十一號星球》

演出|萬華劇團
時間|2012/10/19 19:30
地點|台北市紅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並不是一部容易詮釋的作品,它象徵得很像寫實,奇幻得很有邏輯,嘲諷得低調,抗議得消極。虛與實,離開文本來到劇場,就不再是智識的辯證,而是從物質符號的選擇、肢體與空間的關係、事件節奏的放大和收斂上,顯出其內在的真實與荒謬,閃現戲劇的靈光( auro)。以萬華如此年輕的劇團,製作戲劇態度嚴謹周全,值得稱許;在成功詮釋劇作的路上,尚可期待。(林乃文)
10月
23
2012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