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或刪本的選擇《南柯夢》
11月
21
2012
南柯夢(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3次瀏覽
吳岳霖

恍如夢一場的到底是什麼?當大幕落下,我該醒覺的是,原來這就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還是四百年後的王嘉明的《南柯夢》?《南柯夢》似乎正如導演王嘉明自己所說的:「這次和江蘇省崑劇院的合作,我做的非常傳統,請不要想像有多麼當代。」但,當我們撥開這百年來的夢境,該深思的是這部《南柯夢》在2012年上演的意義。

或許,就如王嘉明在演出前接受訪問所被訂的標題:「不談創新傳統,回望簡約之美。」足以言明《南柯夢》到了王嘉明的手中會呈現什麼樣貌。於是,首次以「連本戲」演出的《南柯夢》,並無被翻案或大幅改寫,有別於現代人面對傳統劇本的態度,王嘉明沒有處理不合現代潮流的概念,也不為裡頭的人物發聲,忠實重現湯顯祖的《南柯記》。因此,這是一部不大具備「創新」意圖的作品,導演是王嘉明,但編劇還是湯顯祖。「簡約」,除了是保留傳統舞台的設計,足以呈現演員在唱念做打間的虛擬性,更是王嘉明在這部作品裡最大的更動──刪本。基本上,《南柯夢》並沒有改變其情節與理念,而是將原作的四十四折刪改成最後呈現的十六齣。在湯顯祖的原作裡,存在著過多不影響情節發展,在現代人的觀點裡顯得瑣碎與拖沓,而這也成為王嘉明主要著力之處。

於是,《南柯夢》是一場「經典重現的藝術」,也可說是簡約版的湯顯祖的《南柯記》。王嘉明近乎援用了本有的架構,包含頭尾相應的禪師與夢境、錯綜與巧合,像是「女子轉身」與「蟻子轉身」的誤解等。其齣名亦與湯顯祖的訂名相同,稍做更動的例如〈俠概〉與〈樹國〉的置換,王嘉明新訂名的〈蝶戲〉,是本劇最為驚悚或激情的橋段,也是原有的〈還朝〉、〈粲誘〉、〈生恣〉與〈象譴〉的結合。但,也因為如此,我提出的質疑是,王嘉明的刪本真有刪到痛癢之處嗎?看似從四十四到十六的減少,實質卻存在著原作數折的結合,況且分為兩本總共六小時左右的表演,仍存在著不少過度瑣碎的情節,是否有更為「簡約」的敘事方式呢?或許,我們都明白湯顯祖在《南柯記》裡寄寓對於人生、對於感情的懺悔與理解,不因時代而失去其意義,只是到底要怎樣在現代劇場說呢?而不只是流於一場輪迴,將四百年前搬到四百年後。

但,不可抹滅的是,王嘉明仍在《南柯夢》移植了些現代劇場所擁有的技巧與元素。

在整體舞台設計上,雖強調簡約,但仍將傳統戲曲所缺乏的隱喻性加入,包含背景條狀物的升降,諭示著夢境與現實之間的移轉,以及部分場景的變換等,還有在淳于棼入夢時,運用幾根木棍的交叉與疊放,暗指了進出之間的流轉。我認為,這些都是現代劇場所被賦予的不同詮釋方式。這種符指式的運用,更存在於上本結束後的謝幕,演員穿著正在扮演的劇中人戲衣,另外再拿著剛演過的劇中人戲衣,這種劇中與劇外的接合與撲朔,以及色慾薰心的檀蘿四太子拿著契玄禪師的袍子,都呈現出遠超乎表演本身的意旨。

只是,某些處理手法不只是現代劇場涉入《南柯夢》的痕跡,實質也是其他現代劇場大師的痕跡。像是前述提及的木棒與柱子用法,皆曾在Peter Brook的《魔笛》、英國合拍劇團的《春琴》等作出現。雖是巧思,卻時不時地看到其他導演的手在裡頭翻攪。此外,賴宣吾對服飾設計的大膽,卻在《南柯夢》裡收了手,雖可喜地保留了傳統戲服的特色,卻在色系的過度重複下失卻了每個角色的特殊性。

最後,我想說的其實是,到底要再現還是重寫。王嘉明在《南柯夢》的導演概念是清晰的,其無意對於這樣的經典之作有所「冒犯」,而採取了「再現」的手法,或許彌補這種至少「百年未演」的缺憾。只是,湯顯祖的《南柯記》真有完美到無需再作處理嗎?我想,王嘉明自己也明白這部作品的拖沓感而致力於刪減。只是在刪減過後,像瑤芳公主這個權位上的「女主角」,本就缺乏個性上的刻畫,如花瓶似的,更無法突出。於是,搬上現代舞台並不一定要符合現代人的觀點而加以翻案,更要處理的是劇作家未完善之處,不管是刪或增,這或許才是另一種「現代感」。若無法提煉出這部劇作的現代感,那麼會否只是凸顯《南柯記》之所以無法全本演出的闕漏呢?

當然,王嘉明大可以不用如戴君芳面對《桃花扇》而成《亂紅》的改寫策略,但他更要找到存在於這部劇作裡的位置,以及詮釋方法。倘若只是以「刪節」作為主要功能,那麼直接移交給江蘇省崑劇院是否即可呢?導演之所以重要於現代舞台,或許並不只是告訴觀眾百年前這部劇作長怎樣(畢竟百年前並無導演制度),不管是要「再現」還是「重寫」,這個「提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只是一種「如夢初醒」的原來如此。

《南柯夢》

演出|江蘇省演藝集團、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時間|2012/10/20 19:30;2012/10/2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不以現代劇場導演手法,且以回歸傳統來看《南柯夢》的演出,我個人認為是成功的。從原本四十四折中,刪至十七折,保留了《南柯記》中作者想表達的醒時皆空,且未讓故事主軸偏離原本,並用了落葉蕭蕭而下的場景,增加了現代劇場的視覺感。(林維揚)
11月
12
2012
黃香  
《南柯夢》導演王嘉明從善如流,在只刪節不改寫文本的前提下,加上崑曲繁複的表演程式與嚴密的舞台規範,導演只能自重重限制中尋找自由,將特別能夠展現當代劇場精神的場面調度與舞台設計揉合融入崑曲藝術。(黃香)
11月
09
2012
湯顯祖成功的在《南柯記》中開創「人寫」和「蟻寫」交錯的筆法,但無論過程如何引人入勝,不可忘記的是,最後的得道辯證,才是湯顯祖作劇的目的。就這一點而言,王嘉明的刪本,掌握得相當準確。許多湯顯祖極富創意的機趣言語,也因為劇本編刪而得到凸出。(林鶴宜)
11月
05
2012
企圖為某個單一劇目重新創造象徵符號、重新摸索色調與剌繡技法的創作思維,對於早就有著整套「穿關」製作規則的戲曲藝術而言,實為沒有必要之用心,而這也正是近年來戲曲新作屢見不鮮的共同問題。傳統出了什麼問題嗎?我們為了什麼而創新?或者反過來問:量身訂作有何不妥?難道戲曲服飾就只得停留在那幾種單調的色彩約束嗎?就後二個問題而言,老行話「寧穿破不穿錯」恐怕就是最佳的答案了。(高美瑜)
10月
30
2012
《南柯夢》面面俱到、腳腳有戲,但觀罷全劇,總覺得整體節奏略有拖沓,全劇表現稍嫌平乏。在〈花報〉、〈瑤臺〉之外無他的前提下,要如何重建回復近於全本的演出,實在是一項艱巨工程。當然不致於憑空生出、無中生有,而按圖索驥、循路而行,將文字立體化,可能是最保險的作法。因為此劇不似《牡丹亭》或《長生殿》,現世已存有多折經過歷代藝術加工、已然成為定制的典範精品,在此前提下連兜為全本的演出,結果如何?勝算可知。(張啟豐)
10月
29
2012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