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醉,觀眾獨醒《醉後我要嫁給誰》
1月
07
2013
醉後我要嫁給誰?(鄭嘉音 攝,仁信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3次瀏覽
鄭凡卉

「醉」的狀態是什麼?劇作家Adam Bock利用酒精為面具,試圖在水泥城市裡處理隱藏在冰冷建築底下、人最基礎的情感熱度。劇本中談到快節奏生活下情感的速成與消逝,來得快去得快,訂得快散得快,劇中以數字化的「三十歲」作為分水嶺,似乎連衡量人的標準都以數字、物質(譬如鑽戒)來取代真實世界的情感交流。

舞台的傾斜與台深乍看之下美麗異常,將台北街頭實景複製與重現,也將狹窄、壓迫的氛圍如實端至觀眾面前,但在戲開始直到戲末,不見導演對舞台的善用,反而多次使人替台上的演員的安危捏把冷汗。而台的深度或許是演員帶麥克風的考量,但麥克風與能量的投射不應該是取其一而捨他者,觀眾看著醉醺醺的一群演員,已然為其刻意又蹣跚不止的步伐所干擾,如果少了投射能量的傳達,的確會使人一度放棄聆聽眾角色間複雜又充滿太多名字的愛恨情仇。

台詞中眾多的人名雖然在地化、綽號化,對於理解劇情仍舊沒有實質上的幫助,舞台的傾斜與機關配合著接吻時驚天動地的燈光音樂變化,試圖營造情感至上、真愛無敵的張力與有趣畫面,但當台上努力醉成一片時,清醒的觀眾卻覺得像是綜藝節目效果般的娛樂與冷感,看不見導演如此安排有何用意。

此次演員主打明星牌,的確,張家禎與王宏元兩人在台上仍舊自然真誠,飾演慧琳的施宣卉更是在小細節裡展現魅力,將不起眼的小角色形繪的有聲有色;但女主角林玟誼顯然對三十歲有些隔閡,在能量以及選擇上無法使人相信及理解她一路上的轉折與困境,當台上的她哭得梨花帶淚,卻也是台下筆者最感疏離的一刻。許孟霖與劉伊倫不時有令人驚喜之處,許與張家禎兩人結尾的片段更是討喜可愛,只是導演將兩人談情台位拉至觀眾面前,不論是有意無意的要使觀眾產生疏離,都減低了情感曖昧與迷幻的氣息;另外施宣卉的獨唱片段,前沒有舖陳後沒有後續,天外飛來一筆不禁造成觀眾的錯亂也看到演員的不安。更大的問題是,何以讓這些優秀演員無用武之地,可惜了喜劇節拍強的張家禎,王宏元也被定型在純情男孩的範圍裡,施宣卉處處用心光芒足以蓋過其他女演員,但導演想要用這些演員講什麼,為何台上每個角色彼此的交流顯得薄弱與牽強,只能靠演員間合作的默契來克服,是從戲始到戲末一直存在的問題。

導演在宣傳品上大力推銷其「三十歲困境」的理念,但當走出劇場,身為觀眾卻得不到任何解答,也沒有見到關於步入人生另一階段的深層思考。或許有笑有淚有音樂的確能夠帶給觀戲者娛樂上的享受,但對於期待劇場能說更多話的人而言,不無失望。仁信年中曾成功推出過黑色驚悚劇《枕頭人》,仍期待仁信未來的作品。

《醉後我要嫁給誰》

演出|仁信合作社
時間|2012/12/20 19:30
地點|台灣大學鹿鳴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