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高度自制的「危險駕駛」《行車記錄》
1月
11
2013
行車紀錄(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7次瀏覽
傅裕惠

再一次,且毫無意外地,連年數度以精緻品質製作實踐創作詮釋的台南人劇團,似乎在轉移發展(台南、台北)重心的同時,默默地將創作核心過渡於新的劇場世代;不僅創作題材有別,方向相異,似乎也因此成為中小型劇場年輕觀眾最In的品牌之一。

《行車記錄》這齣戲的創作,展現了高度的士氣與企圖。一是舞台設計選擇以一處鄉間馬路的極限彎道作為虛擬敘事的固定背景,與故事女主角小小(李劭捷飾演)在劇中台詞所暗示的自殺情境謀合,似是絕境求生;二是所有場景片段──包括駕訓課路駛的那場戲,都由三位歌隊成員擔任,說而演而伴唱地隨著小小的述說,變換回憶情景。彎道內側,則權充為室內、廚房或是男主角姨丈獨白演出的湖畔。全劇雖是一則猶若輕描淡寫的女性私密心事,然而我們若仔細「傾聽」劇中各種細微的線索:包括車子疾駛的音效、一組幾乎與美國別克轎車內裝一模一樣甚至能組合分拆的正、副駕駛座椅、劇終前在motel與姨丈談判時女上男下親密的遐想體態,或是暗示姨丈想拍裸照的地下室等,女主角的詮釋始終像是緊握著方向盤,掌控著主導權,抗拒成人世界的「污染」。全劇精準變換的動作技巧,以及自信而俐落的節奏,充分展現了一種不馴的氣質。在這齣戲裡,男人似乎佔不了女人一點便宜。

原作設定的故事背景在六○年代美國馬里蘭州,顯然地,本劇劇組也花了一番心力將背景盡量地中性化;三個歌隊成員不是詮釋刻板典型的演員,而是溫暖寬和的旁觀者,又像是日本宮崎駿卡通裡亦正亦邪的自然精靈,掙脫了原劇相當深掘的美國文化脈絡。演員林子恆雖然年紀不及姨丈這個角色的設定年齡,也難十足詮釋一個退役、酗酒和曾遭長輩性侵的墮落男人,但在角色心情的幽微處,已能以內斂的技巧傳達某種溫情與猥瑣;特別是劇末衝動跪地向小小求婚的那場戲。

這批出奇制勝的創作兵團,幾乎已能靈活運用熟稔的技巧與劇場媒介,包括台詞與身體,我處處能讀出他們的耕耘和努力。這是一場猶若危險駕駛的人生寓言,在人工打造的戶外空間和出入敘事與疏離的表演下,整體呈現近乎高度自制,讓人不願吝於給予掌聲。只是,總希望期待來年時間和經驗的洗鍊,能讓年輕的表演者體會「失控」顯露的瑕疵,也是一種動人的真實。

《行車記錄》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3/01/03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個劇場變成了車廂,費洛蒙在其中瀰漫擴散,觀眾既因不知下一步動作而緊繃顫抖,又放鬆融化於他/她的觸碰撫弄之間,心癢難搔,正如同他們彼此面對慾望的煎熬。而這,只是本劇魔力的一小部份。(黃心怡)
1月
09
2013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