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行車記錄》
1月
09
2013
行車紀錄(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36次瀏覽
黃心怡

一個女人,一輛車,一條路。台南人劇團詮釋 Paula Vogel的How I Learn to drive,講述一個女孩變成女人的歷程,同時也是學著獨立、學著面對慾望的漫漫長路。

要談這個劇本,不能不正視其中的一觸即發的「說性」場景。每每在劇場觀看親密行為的時候,都很難不感到抽離—─會為演員緊張,為身旁的觀眾擔憂,或者,為自己提心吊膽—─怕演員是否不相信自己的表演、怕尺度太過、怕自己承受不住「等一下他們到底要幹嘛」;不論經驗多寡,遇到這樣的場面,卻常常還是得不苟言笑,強做正經,硬是按住七上八下的心。

然而,《行車記錄》中姨丈(林子恆飾)與小小(李邵婕飾)的攻防交織,卻絲毫不會讓我擔心,反倒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捲入、融入兩人的親密關係當中,甚至享受。透過拉開的面向,我們得以在汽車皮椅上同時面對姨丈與小小,而我們也居然就同時化身成了那個少女,或那個男人。觀眾藉此將自己代入角色,或「愛撫」或「被愛撫」,整個劇場變成了車廂,費洛蒙在其中瀰漫擴散,觀眾既因不知下一步動作而緊繃顫抖,又放鬆融化於他/她的觸碰撫弄之間,心癢難搔,正如同他們彼此面對慾望的煎熬。而這,只是本劇魔力的一小部份。

運用換檔,敘事在小小各階段的記憶當中來回穿梭。一氣呵成的節奏讓我們渾然不覺場景變換:在乾淨明快的舞台調度其下,有著心理寫實的角色與超越寫實框架的敘事方式。這點最極端明顯的例子,發生在小小十八歲生日之後,姨丈酗酒至死的一段。強烈閃燈造成了斷裂、幾近黑白的畫面,正如小小所述,那天之後她再也沒看過姨丈,所知僅剩片段,而其中極強的聲響效果更襯出了姨丈死亡後的寂靜。那是一個男人死於對愛的絕望。誰說非寫實就不能使人感動?謝謝導演相信我們的想像力,說得不多,但讓我們主動。

而提到聲響,就不能不想起台南人劇團近年的戲(從《海鷗》、《金龍》至《行車紀錄》)在聲響上面總是匠心獨具,特別拉出層次,做細緻的處理。於本劇中,環繞音響的震撼更是特出。透過音響位置的精心編排,成功地飆出踩下油門後,「從零到一百」瞬間加速的快感,而與此同時,以演員的口技繪出夏夜曠野的聲音圖像,亦讓非寫實空間於焉活了,動了,立體了。

這位熟諳劇場魔法的駕駛,靈活運用三個歌隊角色層次分明的多重扮演,以及小小的獨白,為我們上了一課:告訴我們,一個少女如何學會開車——駕她的人生,馭她自己。最後,已長大成人的小小回到記憶中姨丈的車上、腿上,那是11歲的夏天;她兒時的聲音在車後迴盪,她的身體、她的眼卻讓我看見了原諒。兩人的演出真誠細膩,所以我們和他一起嘆息,和她一同淚淌。

這是一齣馬力極強的戲,走出劇場,悸動縈繞良久不散。它確實開啟了我,關於自己如何長成為女人的記憶,而姨丈的話,猶仍在耳。我們都是這麼長大的,男人、性、女人,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但願我們也能坐上駕駛座,踩下油門加速,於是就只有一個女人,她的車,她的路。

《行車記錄》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3/01/0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批出奇制勝的創作兵團,幾乎已能靈活運用熟稔的技巧與劇場媒介,包括台詞與身體。在人工打造的戶外空間和出入敘事與疏離的表演下,整體呈現近乎高度自制,讓人不願吝於給予掌聲。(傅裕惠)
1月
11
2013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