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的想像《 (X_X) 府城流水席》
10月
25
2019
府城流水席(river.ts提供/攝影 river.ts)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0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對於佔地面積三公頃之大的億載金城而言,表演與空間的配置關係,包括表演文本內在意涵與此「台灣第一座西式砲臺」如何對話,對任何表演團隊可說都是難度不低的挑戰。

歷數過去幾年在億載金城舉行的演出,2006年臺南人劇團將希臘喜劇《利西翠妲》的戰爭與和平議題放入億載金城古蹟戶外演出,備受矚目,事實上,該劇的演出空間以城外為主,巧妙地讓城門供戲借景,同時善用護城河、橋道為劇中角色進出所需,建構兩性戰爭的空間隱喻。就筆者印象所及,2015臺南藝術節閉幕大作《十面埋伏》,可能是首次完全進入古城之內,「力求讓觀眾置身於古戰場內,一同感受令人嘆為觀止的實景烽火劇場」【1】,可惜浩大的製作場面,除了城樓高處傳來的樂聲鏗鏘激昂,全場的特技、火舞、互動投影等元素未能共構戲劇張力,徒留空虛遺憾;2016臺南藝術節特邀金枝演社《祭特洛伊》於「萬流砥柱」入城隧道口搭起類似雲門劇場戶外演出的舞台,則是選擇偏安城內一隅的「環境劇場」;至2018臺南藝術節推出當代傳奇劇場的「搖滾京劇」《水滸108II-忠義堂》,除運用歷史古蹟化身水滸山寨的古典場景,又以時尚伸展台作為舞台主要設計手法,分布在城內不同區域,成功拉近大量觀眾的親和感,只是末了仍讓人感覺「京劇」與「流行/搖滾音樂」是分離的狀態。

這次2019年臺南藝術節開幕節目,《 (X_X) 府城流水席》,和去年《水》一樣,在百年古蹟的城外,與在地小吃業者合作,就地打造夜市,多的是旁邊擺了一列紅色圓桌,讓民眾買了坐下吃,於是同桌飲食的人可能熟悉或陌生,而每張桌上放著不同的指示牌如「新娘桌」「過來人桌」等,聊添小趣味。觀眾也可購買市集的炸雞排、粽子、煎餅等入城享用。就筆者現場觀察,不少觀眾自備野餐墊,大啖外帶的披薩飲料,或府城知名羊城油雞、炸黑輪等,滿場人情吃興旺盛。有意思的是,觀眾席後方真有一排「辦桌」,隔壁觀眾媽媽好奇地跑去探看,興奮回報說真的有烏魚子拼盤等菜色,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是贊助廠商的帳篷包廂特區。

因此,原先讓人期待的「辦桌」概念,原來是分別以上述三種方式從城外到城內體現,也讓人聯想、好奇,何以今年臺灣各地不同的藝術展演活動已經多次出現了「辦桌」的名義,其中筆者親臨現場的案例有二:八月底,宜蘭礁溪和蘇澳進行的《莎喲娜啦》,演出活動兩小時左右,大抵完全是一個喜宴辦桌的形式,讓觀眾們扎扎實實的享用了一桌地方總鋪師的豐盛料理,包含鴨賞、糕渣、棗糕等宜蘭風味,同時,在「吃桌」的過程,穿插了調性沉重的敘事文本,有表演者分散各桌各自開講的片段,也有集體呈現的場次【2】;九月初,新竹關西羅屋書院的《想家的一百種方式》,則是觀眾跟著四段創作呈現,從屋外田邊到屋內來回移動,謝幕之後,在三合院內圍著圓桌坐下,共享家常菜色,共度一段歡聚閒聊的時光。

由此可見,「辦桌」可以是一種活動企劃的名目、一種展演活動的形式,也可以從中嘗試、發展不同的觀演關係,那麼,想像之後的不同展演製作,還可如何進一步延用、拓展「辦桌」的社會性、文化意涵,甚或予以變形、創新的表演模式?

回到雙十國慶的晚上,2019臺南藝術節開幕節目《 (X_X) 府城流水席》的第二場,絡繹不絕的觀眾進場時,造型簡潔的舞台上方以燈光勾勒出點狀的輪廓,讓人聯想起廟宇飛簷的線條,舞台後邊立有三張螢幕,大小不一、幾何長方的比例好看;整場表演以螢幕上的影片開始,內容出現臺南某知名碗粿的名號、肉燥如何被烹調,以及擲筊等等民俗信仰、飲食文化的素材,大致也是貫穿整晚的視覺意象。就舞台表演而言,悠遠雋永的原住民古調後,氣勢磅礡的優人神鼓登場,同時一位男舞者緩緩行至左前舞台(以觀眾視線方向),突有紅光罩下--必須說整場表演的燈光設計、舞台配置不少類此動人畫面例子。之後,二十餘名白衣舞者從廣袤的城邊向前穿越席地而坐的觀眾們,由分散四週而上台集合,可說頗能擾動開闊的觀眾席。

對筆者而言,接下來的段落,由影像中出現一碗番薯粥的料理過程,連結到一張大大紅色圓桌上的一碗番薯粥,再變化成有一盞燈火的畫面,可說是成功營造明確主題的一段,從慣用的台灣土地象徵進展到某種庶民家庭餐飲的代表,特別之處在於當影像內容猛然出現炮彈、煙雲,使得柔和溫馨的氣氛一轉之時,歌仔戲女旦「米雪」亮相,吟唱得高亢悲愴,既有萬夫莫敵氣勢,也與管弦樂曲旋律共振出強烈畫面感,縱然全首歌詞大概只清楚聽懂「咱是蕃薯子落來,天光照亮又一代」,仍然極受感動。

在此之後,懷舊的氛圍告一段落,接著換綜藝明星王彩樺上場,搭配舞群,ㄧ連展開「寶島曼波」、「青蚵嫂」、「寶島辦桌」等影音、歌舞組曲,節奏流暢而輕快,只是在這段表演的幾處轉折,分別以「無米煮番薯湯,不怕辛苦顧家園」、「吃人一口,還人一斗」、「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等俗諺處理,雖於表演節奏表面看來堪稱平順,但有些段落的內在轉折邏輯不明,因此不無生硬之感,二來儘管影像與音樂音響質感俱佳,不知是否缺乏文本敘事細節緣故,漸漸感覺有些深情話語(如「保護孕育我們的土地」「腳踏台灣土」「這就是你我的年代」)聽著看著彷彿轉生出了某種口號感。

附帶一提,演出現場有設置於主要觀眾席左右兩邊後方的兩面螢幕,整場幾乎閒置,唯有當王彩樺群組的歌舞演出時才出現了字幕;令人不解的是,何以前段歌仔戲身段搭配的唱腔沒有搭配字幕,反倒是直白易懂的歌詞才有字幕顯現?何況這兩面螢幕乃是面向舞台,顯然並非觀眾視線良好方向,莫非是為了服務台上表演者?

整晚表演進行至此,承接前述的影音歌舞,大約二十位白衣舞者分散於舞台上、觀眾席,配著節奏強烈的音樂,以一致的動作原地舞動,堆疊出最後的大合唱,整場情緒一如影像中的水柱向上噴發。之後,全體演者謝幕。緊接著,表演的第二部分,電音派對無縫展開。對筆者而言,雖然事先就知道節目有此安排,但當下仍不免感覺突兀。【3】

於此回顧《 (X_X) 府城流水席》,猶如一場大型戶外野餐影音派對,舞台表演華美,歌舞齊全,影音品質高;整體表演的構成,影像堪稱重要視覺元素,內容所見除了臺南知名飲食文化的選樣,還有嘉南平原的稻田等庶民農業素材,傳遞了「人親土地親」的訴求,在表演形式上囊括了簡上仁的說書、優人神鼓、現代舞群、歌仔戲、中西樂等等表演、視覺藝術、光電科技、幕後技術等各種領域的跨界整合,誠屬不易。不容否認的,這次的表演有其壯觀宏圖之處,若是對照於宣傳品開宗明義的告示著:「文化、藝術、科技,ㄧ場向臺灣土地致敬的華麗歌舞秀」,確實互相符合。可是,筆者仍然疑惑著,既然是重要的地方藝術節開幕,除了完成一個視聽效果精緻順暢、歡樂騰騰的豪華表演,是否對於表演文本的內在邏輯、深刻意義,還可以期待更多呢?!


註釋

1、相關介紹可見 記者陳俊廷〈億載金城建城140年紀念作《十面埋伏》6/26、6/27烽火開戰。〉2015.06.23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f00aed7d-9700-4cf5-95df-439286bc8e45 :「《十面埋伏》……結合國樂、肢體、戲劇、特技及舞台等特效元素,由國內數個優秀表演藝術團隊,首創「360度實景烽火器樂劇場」的〈十面埋伏〉紀念大作,結合「火舞」、「狼煙」、「東方器樂」、「舞蹈」,並且還有「投影互動」科技,力求讓觀眾置身於古戰場內,一同感受令人嘆為觀止的實景烽火劇場。

《十面埋伏》原為「采風樂坊」於2005年發表的創新國樂作品,暌違10年再度重製,製作團隊特別配合原曲戰爭情境移師到億載金城搬演,並利用環繞於四周的高塔戰鼓、狼煙及火炬等營造戰場氣氛。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演出突破傳統框架,演員們將於四周城牆上演出,觀眾可於中央草坪區隨意四處走動、或站或坐,並在燈光的引導下欣賞不時出沒於四方的戰士演員。」

2、可參閱 楊美英〈漫漶溢流的青春原力  《莎喲娜啦》〉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6837 2019.09.09表演藝術評論台網站

3、雖然以導演林昆穎臉書2019.10.11發文顯示文本結構(如下所列)包括電音派對,但因筆者以現場觀察,認為前後明顯切割為兩部分,因此不在此文討論之。

第ㄧ章 府城時光機

我們,來自同一塊美麗的土地

1-1 煙是信仰

1-2 台灣進行曲

1-3 腹地耕作

1-4 荒地食事

1-5 ㄧ盞燈的晚餐

第二章 繁事皆有譜

ㄧ日所需百工爲備,米養百樣人

2-1 家的建造

2-2 進步與偏離

2-3 天氣上菜秀

2-4 辦桌的實話

第三章 未來流水席

最美的味道 是 一群人的相信

最美的未來 是 相聚的那時刻

3-1 百年倒數

3-2 重複的力量

3-3 煙的合唱

第四章 互道ㄧ聲晚安,台灣!

純然感官的生生不息

4-1 混種亞人,向前的弧光

4-2 CBC,太陽之子

《(X_X) 府城流水席》

演出|華麗邏輯有限公司
時間|2019/10/10 19:30
地點|億載金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