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畫於空間《乘法》、《12》、《秋水》
10月
29
2019
秋水(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5次瀏覽

陳盈帆(特約評論人)


《乘法》

舞台是白地板黑翼幕的單面台,范懷之設計的服裝在此舞台上驚人地美。白、黑與黃的漸層色階、略高的腰線與不對稱的褲擺,將舞者的身體切為軀幹與下盤兩份區塊,而下身帶有硬度的垂墜則恰到好處地強調了所有抬腿的弧線。燈光設計李婉玲不時與服裝及身體對話,螢光黃的側燈將服裝染色,或熾白的頂燈鋒利了舞者的身體與陰影。舞作中肩肘腕、頸脊腰、胯膝踝的圓行運作時常不畫滿一圈,在一個圓的結束前,畫圓的部位往往已經轉移,形成身體部位接續螺旋的流動,彷彿是無限大的符號。而舞作結構,也從一:八開始,展示二:七、三:六、五:四、九為整體的結構趣味。


乘法(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劉振祥)


《12》

舞台規範出一個長方形白色舞蹈地板空間,略小於國家劇院的十六米寬開口,無翼幕單面台,像是個巨大的黑盒子。三十分鐘的十二個段落都是獨舞,而台上除了一個舞者外,什麼都去除了。身著石灰色長袖與哈倫褲(harem pants),僅露出與手足,舞者們不僅服裝每位都同款式,全員的頭髮還修短了,否則他們無法勝任這項幾乎不離地起身又無處遁形的任務。

獨舞是編舞的最開始。陶冶在《12》重新開始了十二次。每一位舞者入場時,都從長方形的其中一個角落出發,低身,彎下左膝,跪下右膝,雙手或許觸地,或許還沒觸地便開始貼著地面不斷畫圓。最後,抵達對邊的角落,自蹲姿起身,離去。陶身体劇場每個單獨的動作組合都是圓,而每個圓周都完整畫完三百六十度,這便是獨特於其他舞團動作語彙的地方。每段兩分鐘的獨舞,主速率不一,就快的段落來說,二十六秒就可能畫出十六個圓。【1】頭、脊椎、骨盆、四肢,每一處的畫圓,對一般人是難以跟上的,對雲門舞者來說或許不難上手,但若想掌握,相對陶身体舞者而言,他們較少使用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以及骨盆的臀中肌(gluteus medius)可能還是會特別痠痛,然而,若想發揮至淋漓盡致,難怪需要圓周動作的編舞家陶冶親自一對一傳授,才能完成如「一筆畫」般,從入場到出場都不斷裂的線性,這條線需要舞者絕對的專注才能外顯並牽引身體每一個部位的動作。


12 (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勝坤)


《秋水》

秋葉漂浮在上舞台巨幅投影幕的淺水中,黑地板的舞台上,五位著水色無袖服裝的女性舞者,以緩和節制的速率演出。在二十分鐘的《秋水》中我們可以見到林懷民著名的雙人表現。身體相離,氣息卻緊緊相依的雙人舞。有時,是利用空間序位的對稱性與可辨識的符號動作,將局部舞句同步在畫面上,例如兩位舞者有著相同的手肘曲折角度與手勢,往同一個方向運動,但一人跨站挺立,另一人卻跪坐在地。有時,是將雙人動作本該貼身接觸的「面」拉開,將這個面拉遠至兩者無法觸及彼此的距離,然而,舞者之間卻形塑了雙人動作原本的作用力,使這個面化為「體」。此時,動作不僅造成「氣」在舞者的體內收放,彷彿也推動另一股「氣」在這個創造出來的體中流轉。

舞蹈,可以是無數種身體與空間的探索,而空間是間隔,是身體外部、身體與物體之間的間距【2】,如何穿越間距,可以說是本次三位編舞家的共同命題,這或許在《12》特別顯著,因為間距的路徑特別長,但《乘法》的間距雖花俏,《秋水》的間距雖微觀,卻都是透過動作建立間距、又再穿越間距的嘗試。同樣是探討間距與圓,觀眾能從兩個舞團的舞蹈身體察覺不同的運行,而同樣是雲門舞集,也能從不同世代的編舞視角,察覺不同的身體美學表達。本次「三合一」演出,以觀賞的大腦飽和度而言,原始安排《秋水》、《12》、《乘法》可能是比較容易消化的順序,但許多觀眾們期待著林懷民老師的最終策畫之作,於是,台北場的演出順序更動為先《乘法》後《12》,以《秋水》作結。多年來,那麼多靜靜地到來又靜靜地離去的雲門觀眾們,將長嘆的盛情化作掌聲填滿國家劇院,久久不能散去。


註釋

1、以2019/10/16彩排記者會段落為例

2、郭亮廷譯(2014)),《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ancy, Jean-Luc. Monnier, Mathilde. 2005)

《乘法》、《12》、《秋水》

演出|雲門舞集、陶身体劇場
時間|2019/10/18 14: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