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遷徙時代的家庭生活《媳婦的廚房守則》
6月
01
2020
媳婦的廚房守則(表演家合作社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0次瀏覽

許仁豪(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齣典型的家庭通俗劇:個人追求與親情牽絆,愛情自主與家庭倫理,兄弟之間既互助又計較,親子之間既相愛又束縛,所有親情倫理劇該有的元素都具備了,家庭成員之間必需要有的矛盾都具足了。而劇本將時空背景設在當代的台灣,非常貼近時代的脈動,把全球化時代,人隨著資本(經濟的與文化的)流動遷徙而引發的問題帶進了情節安排裡。

演出從林惠英(洪仙姿飾)接受模範母親表揚的典禮開始,她的大兒子葉東華(張漢軒飾)以及一生未婚的小叔葉振崗(羅永昌飾)簇擁她上台接受鎂光燈洗禮,民代贈送講座,接著是小兒子葉紹華(林謙信飾)越洋連線,在美國耶魯大學學習音樂的他,透過視訊傳來祝賀的消息,最後透過觀眾席中三姑六婆場外音的安排,我們得知林惠英的丈夫早已過世,她一個女人辛勤工作,堅忍不拔,獨自養大了兩個孩子,守寡一生,堅守婦道,還成功培育兩個孩子成為社會菁英,模範母親之名果真名符其實。

接下來戲劇進入一家人日常生活場景,上半部演出家人之間第一個矛盾情結:大兒子的陸籍配偶蘇香媚(李易璇飾)與林惠英之間的婆媳問題。林惠英從閩南家庭嫁入客家庄,早些年為了取得婆婆信賴,努力改變飲食習慣,最後學會做出一桌道地的客家料理。然而,時代變遷,來自廣東順德的兒媳婦,個性鮮明,不如過往的女性願意完全拋棄自我、融入夫家,依舊堅持飲食習慣,婆媳之間因此產生了嫌隙。經過開心果小叔的提點,這家人找到了一個解決之道,讓婆婆與媳婦互相學習彼此家鄉的菜餚,兩人努力透過食物的滋味,靠近彼此的心靈,最後皆大歡喜,矛盾解除。

下半部,小兒子學成歸國後的家庭矛盾,引爆了戲劇行動的展開。小兒子一生成績優異,家人傾盡資源供其一路爬升,最後到了美國知名學府深造,還成功交往華裔富二代女友陳茱莉(周韋廷飾),飛上枝頭作鳳凰。然而衣錦還鄉之後,才是家庭核心矛盾的爆發起點:原來多年以來,兄弟之間一直埋著深深心結,哥哥不如弟弟擅長讀書,早就投入職場,最後到了中國大陸開創事業,因此認識香媚,香媚為愛走天涯,犧牲自己來到異鄉生活,已經讓哥哥心中有所愧疚。然而,母親偏心大小眼,特別寵愛身帶光環的小兒子,返台後的大哥除了照顧家裡生活,還必須每月節餘收入,越洋匯款,供遠在美國的弟弟讀書;而弟弟的社會階級一路攀升,對自己的家裡沒有感念只有羞恥,他努力隱藏自己的家庭真相,佯裝貴氣,為的就是讓富貴的華裔女友接受自己。這隱藏的矛盾,在小兒子帶著茱莉返家後終於爆發,原因在於茱莉吃不慣客家菜裡的薑絲大腸,還作噁到廁所嘔吐,小兒子一心護著茱莉,責備家人,大兒子才將積累已久的怨氣一吐而盡,多年來的矛盾終於白熱化。最後這矛盾又是透過一個飲食儀式化解,母親在兩位年輕女性的呵護下換上高雅西服,吃上一個英式下午茶,三位男士承擔起廚房勞務,以轉換性別分工的方式,準備了一個可以容納所有人選擇的圍爐大火鍋,一家人在這種大熔爐(the melting pot)的和諧氣氛下,載歌載舞,齊聲歡唱主題歌〈媳婦的廚房守則〉,傳播歡樂傳播愛,化解矛盾,迎向大同和樂之家。


媳婦的廚房守則(表演家合作社提供)

編導謝淑靖用一個家庭倫理通俗劇的方式,來處理「當代全球化邏輯下多元文化碰撞」的嚴肅議題,固然值得稱許,但是不論從情節安排ヽ人物設計以及場面調度來說,目前的處理都難免令人有重重拿起、輕輕放下的感受。

人物在現行的劇本結構裡顯得刻板、成為符號,無法立體化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林惠英成了一個典型的舊時代刻苦女性,作為劇本的核心人物,她的隱忍與內心轉折,都沒有合理的心理動機支撐,而是被化約成表面的語言與食物符號;她的過去成了銘刻族群痕跡的菜餚,然而緣於那些菜餚的生命故事卻付之闕如。同樣的,一生未娶的小叔,除了現身對觀眾告白,說自己是帶有嚴肅靈魂的諧星之外,我們不得而知他為何未娶(只因為他看見惠英寡母帶孩太辛苦?這理由會不會太刻板?),他靈魂深處的嚴肅究竟何在?劇中的人物多少都成了一個又一個浮面的刻板人物。

因此,矛盾的出現與解決,在現行的結構下,便顯得簡化而不具說服力。林惠英與蘇香媚相互學習菜餚的一幕固然輕快有趣,但是以「料理東西軍」娛樂節目式的節奏來演繹這個過程,瞬間讓人物綜藝化、卡通化,跟演出後半的深沉倫理大悲劇氛圍實在南轅北轍,整個演出的上半部與下半部顯得各說各話,兩者之間沒有嚴謹的情節邏輯連貫性,悲喜之間的調節,也顯得突兀,加上場上三塊景片的排列組合過程尷尬拖沓,戲的節奏與氛圍轉換實在不甚流暢。

簡而言之,編導的企圖宏大,但是故事的深廣度不足以支撐。劇中的婆媳以及兄弟矛盾,背後觸及的是時代變遷ヽ價值觀衝突ヽ資本流動ヽ跨國階級,甚至地緣政治⋯⋯等等處境結構的大問題,不是簡單的「保守的中華文化」對上「開明的西方現代文化」可以道盡的。這種簡化的文化相對論,不但抹平了在具體生活處境裡掙扎的單一個體差異,還冒著標籤式解決生存矛盾的危險。

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真的可以簡單化約成「飲食習慣不協調」嗎?中間以實驗性的手法讓人物對著觀眾訴說內心話的橋段,在這樣簡化的劇情設計下顯得十分唐突,在重與輕之間,該怎麼拿捏?在歡快與嚴肅之間,該怎麼合理部屬?飲食習慣不只是一個被消費的儀式或符號,而是織進每一個人物生命肌理與生存掙扎過程的感官記憶,我想都是這齣戲要變得動人,必須再思考的問題。

《媳婦的廚房守則》

演出|表演家合作社
時間|2020/05/22 19: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