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劇場兩樣情──轉身戲劇節《是的,達馬》與《質變》
4月
22
2013
是的,達馬(台灣藝術大學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9次瀏覽
吳岳霖(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第十五屆的「轉身戲劇節」將台灣藝術大學的《是的,達馬》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質變》放於同一場次演出,或許無意,也或許有意,兩部作品扎實地呈現出對於小劇場表演的不同態度與思維。

台灣藝術大學的《是的,達馬》是個集體創作的作品,在其主題的包覆之下,想要表達的內涵不斷地在情節與演員的動作當中流轉。或許就像在節目單上所說的:「愛的感覺像什麼?什麼時候感覺到愛?」而這個「愛」,不分性別,喜歡才是最重要的。於是,觀眾可以近距離地看到兩位男演員的接吻,不管是錯位還是真槍實彈,因為這是我們所不能抵禦的「當愛來臨的時候」。就因這個概念的清晰可見,縱使是集體創作,卻可以看到非常連貫的想法從中不斷地接連到結束。這部劇作之所以成熟,在於離場之後,我們還可以複誦出裡頭的幾段台詞,不管是莫名的冷笑話,還是一段又一段如箴言式的語彙,或是那一封情書。於是,這是除了情節內容的真誠外,更是這群科班出身的學生在舞台語彙與肢體動作的純熟,因此觀眾能夠非常專注地在他們的演出。

不過,在這樣著重於意念與想法流動的劇場表演裡,或許缺乏的是一種說故事的模式,也就是說,這樣的表演更像是具備劇情的現代舞。在缺乏語言的情形之下,或許他們所要傳達的是在語言之外的情感流動,但我們卻又不可不雞蛋裡挑骨頭地認為,劇場的魅力還有故事性。但無法否認的是,台藝大的這場表演在小劇場裡有其獨特的美感,特別是這群演員的肢體,能夠在語言的缺乏之下,分毫不差地傳達。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質變》就是一個截然相反的表現方式。或許兩部劇作都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在運作,但相較於台藝大所運用的方式較為非寫實,國北教就不斷地操作類似於電視劇的寫實架構。因此,他們運用了電視台內部的爭奪,如鄉土劇的起承轉合,講述人轉變的過程,也就是夢想到底怎麼被現實所扭曲與破滅。只是,這個故事看似波濤洶湧,卻似乎落入了俗套,容易被觀眾臆測到下一步的劇情發展,於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瞬間就被「劇透」了。而,過於強調其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導致不少對話呈現出「教條式」的內容,缺乏舞台語彙。不過,此部劇作的開場是有趣的,運用了三位主播同於台上播報新聞,燈光、音效的切換,都十分得宜,只是這樣的手法卻未被延續。這樣的手法不統一,在這部劇作裡層出不窮,看似寫實的情節架構,卻常突出個人心理宣洩,於是劇情到底是寫實,還是意識流,都是混亂的。此外,相較於科班出身的台藝大學生,這場表演的肢體與口語也都明顯地不夠清楚且生硬,或許是可以再加強之處。

不可否認的是,站上舞台是需要勇氣的事情,不管是大舞台還是小舞台,都必須面對到許多的檢驗,特別是小劇場因為距離近,更容易被挑出問題。不過,或許這兩部劇作也能夠有彼此借鏡的可能,就是如何在劇本、表演等問題上,找到一個權宜的表達方式,可能是這樣的戲劇節,能夠彼此學習的好機會吧。

《是的,達馬》

演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時間|2013/04/06 14:30
地點|台北市表演36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