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劇場兩樣情──轉身戲劇節《是的,達馬》與《質變》
4月
22
2013
是的,達馬(台灣藝術大學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9次瀏覽
吳岳霖(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第十五屆的「轉身戲劇節」將台灣藝術大學的《是的,達馬》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質變》放於同一場次演出,或許無意,也或許有意,兩部作品扎實地呈現出對於小劇場表演的不同態度與思維。

台灣藝術大學的《是的,達馬》是個集體創作的作品,在其主題的包覆之下,想要表達的內涵不斷地在情節與演員的動作當中流轉。或許就像在節目單上所說的:「愛的感覺像什麼?什麼時候感覺到愛?」而這個「愛」,不分性別,喜歡才是最重要的。於是,觀眾可以近距離地看到兩位男演員的接吻,不管是錯位還是真槍實彈,因為這是我們所不能抵禦的「當愛來臨的時候」。就因這個概念的清晰可見,縱使是集體創作,卻可以看到非常連貫的想法從中不斷地接連到結束。這部劇作之所以成熟,在於離場之後,我們還可以複誦出裡頭的幾段台詞,不管是莫名的冷笑話,還是一段又一段如箴言式的語彙,或是那一封情書。於是,這是除了情節內容的真誠外,更是這群科班出身的學生在舞台語彙與肢體動作的純熟,因此觀眾能夠非常專注地在他們的演出。

不過,在這樣著重於意念與想法流動的劇場表演裡,或許缺乏的是一種說故事的模式,也就是說,這樣的表演更像是具備劇情的現代舞。在缺乏語言的情形之下,或許他們所要傳達的是在語言之外的情感流動,但我們卻又不可不雞蛋裡挑骨頭地認為,劇場的魅力還有故事性。但無法否認的是,台藝大的這場表演在小劇場裡有其獨特的美感,特別是這群演員的肢體,能夠在語言的缺乏之下,分毫不差地傳達。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質變》就是一個截然相反的表現方式。或許兩部劇作都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在運作,但相較於台藝大所運用的方式較為非寫實,國北教就不斷地操作類似於電視劇的寫實架構。因此,他們運用了電視台內部的爭奪,如鄉土劇的起承轉合,講述人轉變的過程,也就是夢想到底怎麼被現實所扭曲與破滅。只是,這個故事看似波濤洶湧,卻似乎落入了俗套,容易被觀眾臆測到下一步的劇情發展,於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瞬間就被「劇透」了。而,過於強調其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導致不少對話呈現出「教條式」的內容,缺乏舞台語彙。不過,此部劇作的開場是有趣的,運用了三位主播同於台上播報新聞,燈光、音效的切換,都十分得宜,只是這樣的手法卻未被延續。這樣的手法不統一,在這部劇作裡層出不窮,看似寫實的情節架構,卻常突出個人心理宣洩,於是劇情到底是寫實,還是意識流,都是混亂的。此外,相較於科班出身的台藝大學生,這場表演的肢體與口語也都明顯地不夠清楚且生硬,或許是可以再加強之處。

不可否認的是,站上舞台是需要勇氣的事情,不管是大舞台還是小舞台,都必須面對到許多的檢驗,特別是小劇場因為距離近,更容易被挑出問題。不過,或許這兩部劇作也能夠有彼此借鏡的可能,就是如何在劇本、表演等問題上,找到一個權宜的表達方式,可能是這樣的戲劇節,能夠彼此學習的好機會吧。

《是的,達馬》

演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時間|2013/04/06 14:30
地點|台北市表演36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