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隱喻,咀嚼成長的滋味《長大的那一天》
5月
07
2013
長大的那一天(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8次瀏覽
李美芳(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一)

「長大的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

就由說書人的這句開場白,揭開了劇場的序幕,帶領現場的大、小朋友,一起走進由飛人集社所精心策畫的故事旅程。

「成長」向來是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之一,因時代演變和社會價值觀的轉換,而呈現不同的視野和觀點。那麼在《長大的那一天》裡,飛人對於「成長」提出了哪些新的視野或觀點?

綜觀全劇,飛人試圖在眾聲喧嘩的人生百態中,擷取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典故,以多重隱喻的手法來形塑群體共同記憶的熔爐,所以在變男變女的人身上,我們意識到打破單一生理認同的性別議題;男孩藉著羽毛飛翔的片段,使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工匠達代羅斯(Daedalus)和其子伊卡魯斯(Icarus),揮動翅膀逃離克里特迷宮的場景;智者漁夫的原形,不正是那渭水邊釣魚的姜太公嗎?而美人魚長出雙腳的代價,也暗喻著對於愛情的犧牲與奉獻;至於外表是小嬰孩的森林大王,手段專橫一味孤行,把人關起來的目的只是「陪我玩」,是否暗喻著成人世界裡固執、自私、剛愎自用的醜陋的心,所以雖名為大王,實則是心智長不大的嬰兒?

或許是標榜著「小孩子也可以看」的企圖心,所以針對上述這些隱喻,飛人一開始就不是採取「說清楚」的平舖直述方法來呈現,而是大量地運用光影、戲偶、人影偶、燈光和音樂的轉場設計,串起不同時空裡令人陶醉與感傷的戲劇氛圍。

所以小男孩對變男變女的人說:「那就上、下、左、右搖一搖,把男人和女人混合起來就好了」時,童言童語的天真令人莞爾;小女孩剪掉智者漁夫的魚鉤,彎著腰對水面下的人魚說:「只要你願意就可以自己上來喔!」,其實就是溫柔地告訴孩子,成長是自我的選擇;那麼長大後是否就可以隨心所欲呢?飛人安排了「羽毛」這個物件,透過它來告誡男孩:「我不是從你身上長出來的,當然飛不快也飛不高。」因此當劇尾,男、女孩一起飛上天空逃離森林,女孩要求飛得更高更快時,男孩用「羽毛」的話來回應,點出了長大的體悟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這些淺顯且口語化的語言,孩子其實是聽得懂的。

另外,音樂是本劇裡非常重要的角色,從一開始的時鐘滴答聲,就為整場演出鋪陳出步伐往前的動力,流行音樂的元素與極簡音樂概念加上環境聲響的融合,使得音樂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美感。在色彩的運用上,飛人摒棄了喧鬧的高明度色彩,選用內斂穩定的中間色調,微妙的色相轉換之間,是否象徵著多元文化的混合有更多的可能性?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受「小孩子也可以看」的演出時間限制,所以較難在50分鐘裡將許多構思完整地呈現。不過飛人已經在觀眾的心裡埋下一顆等待的種子,畢竟,每個人都將因著不同的生命經驗,而各自滋養成不同的人生面貌。所以離開劇場時,我們將帶著微笑,因為「有時間慢慢長大,真好!」(引自《長大的那一天》音樂繪本第四軌的台詞)

《長大的那一天》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102/04/20  19: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戲的父母親這時會理解地一笑,「等到長大的那一天就知道了」不就是大人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一萬個為什麼,而沒法立刻找到解答時的完美解套。但是劇場裡的故事可不會就此打住!(羅家玉)
11月
12
2014
雖說故事題材生動而有童趣,台詞形塑、劇情選擇、佈局卻悄悄成為意念傳達的一抹陰影。劇末富含詩意,但因前面劇情的情感累積不足,令人有種戛然而止的失落感。(湛茂琳)
5月
07
2013
各式戲偶角色的對話,悄悄靈活地擴大戲劇展延的空間,即使嘴巴上說的是詩情聳動,但舞台上發聲的人是戲偶──隱藏版的兒童,打破成人慣性思維的態勢,也打通了兒童對於成長的變幻莫測的不能理解的任督二脈。(一朵云)
5月
03
2013
小小觀眾對著出神入化的光影美學讚嘆不已,一般的成人觀眾是否可以藉此回想起成長中所遺忘的感動,或是喚起某些失落的純真?如何讓本劇涉及的生命課題:成長必經的跌跌撞撞,進一步轉化為親子互動或師生課堂討論的重點?(蔡明璇)
5月
03
2013
透過偶與人建構出有別於一般兒童劇慣有喧鬧、華麗的表現方式,嘗試以簡單、隱喻的敘事,淡化伴隨成長而來的各種憂慮,雖產生出富含詩意的獨特表演風格,卻稍嫌平淡,且延宕的演出節奏拉去了故事原本具有的輕快感。(吳宛錚)
4月
30
2013
由於情感未能隨故事進展累積,顯得每個段落的情調相似,意義輕重難分,也造成節奏上的缺乏變化。只留下詩意與美感──當然,這已勝過多數的台灣兒童劇製作,但是,這顯然有話要說的作品,卻因說得不清不楚,而仍然停留在封閉式的寓言情境中。(鴻鴻)
8月
21
2012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