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土養命到落地生根的離散史《高地來的男人》
12月
07
2020
高地來的男人(慢島劇團提供/攝影王傢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7次瀏覽
白斐嵐(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從《雲裡的女人》到《高地來的男人》,顧名思義,女人的故事轉化為男人的故事。說故事的人,也從尋找食譜找著找著找到家族譜的楊家女兒楊千雅,變成「我有一個故事妳一定會有興趣」的楊家兒子小刀。如今,雲霧都被姊姊一層層剝開了,關於逃難,關於身世,關於遷徙與離散,關於牛趴敷湯吃不出的那一味。一旦未知成為已知,從弟弟口中吐露如旁觀一切的說書人,還能開出怎麼一條新路走?

身為真正具有父母正統血緣的楊家弟弟(儘管楊家姊姊才是「楊家」血緣正統,是楊家逃難路上走散、被克欽族養大的女兒丹瑪之三胞胎棄女,楊父則是當年錯抱的男童),又是真正台灣出生長大,無論屬地、屬人都有著明確身分,在劇中卻無奈吐出「我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和你們一起分享那些在緬甸的身世,就好像局外人一樣。」【1】某方面而言,這也多少呼應了《高地來的男人》之敘事侷限。平鋪直敘說著複雜的家族離散史,大多數時候是解釋而非尋覓,透過劇場場景搭配訪談影像,一一演繹記憶裡的畫面,觀眾彷彿跟著上了堂關於泰緬孤軍的歷史課,直白卻也些許無趣。如果說《高地來的男人》是要補足《南薑、香茅、罌粟花》三部曲的不同觀點,這種「完整觀點」的想像,卻成了作品的硬傷。

當然,要說「已知的旁觀者」就不能為故事賦予新意,這也是不公平的。相較於女性敘事,很自然就可以尋找歷史的縫隙;從男性角度述說的孤軍史,看似在各種紀錄片、書籍與訪談中一再出現,如自《異域》以降,我們太熟悉那以愛國為樑、遺棄為架,所拼湊的滇緬泰華僑的生命面貌。但《高地來的男人》簡單地以戰事背景開場後,反而跟著不效忠任何一方的走私馬幫,穿梭於那並不存在實體國界的土地上。錯育的嬰孩,被母親當成女孩般養到十歲,不斷追問著「我是不是你們小孩。」所謂孤兒的孤,連結到孤軍的孤──不僅只是被遺棄的不甘心,還關乎如何在失落的「父母不詳」中重新建立自己的身分認同。

高地來的男人(慢島劇團提供/攝影王傢軍)

這的確是一部很不尋常的離散史──若我們真能用「離散」理解孤軍處境的話。「離散(Diaspora)」現今常用來解釋遷徙與定居的雙重狀態,以及在兩方土地(母國與寄居之地)若有似無的關係。然而對於泰緬孤軍而言,言談中的「牽絆」,往往不是他們離開的雲南,而隨著政權更迭,寄託在輾轉逃至台灣的蔣家國民黨軍。換句話說,在如此「離散」狀態中,與故國的聯繫並非全然來自於土地,更像是立基於「反攻大陸」的信念本身。這或也呼應了「離散」一詞的原始出處,被迫離開迦南美地的猶太人,儘管經過十幾世紀後,早已對故土沒有實質記憶,依然憑藉著信仰,維繫那之於應許之地的牽絆──即便信念所觸及的那片土地,早已和土地上的人建立了新的關係。

高地來的男人(慢島劇團提供/攝影王傢軍)

過往黨國教育觀點,總從忠誠與遺棄來看這段歷史。但回到人與土地的關係,這是關於生育或養育,漂流或定居的「離散」矛盾。沒有人能真正占有土地,卻也沒有人能真正失根於土地。孤軍脫離了自己生長的雲南土地,來到泰北與緬甸借土養命,如同蔣介石帶領的國民黨脫離了中國土地,來到南方島嶼借土養命──兩個失根的群體,靠著「反攻大陸」的信念維繫關係。但信念太虛幻,不足以活命,讓高地來的男人必須為當地政府出兵,必須不斷轉換陣營,必須走私以求活命,於是劇中不再強調場場戰役的慘烈,而費了更多篇幅著墨「到底為何而戰」的無奈。相較之下,南方小島的遺民最終也得放棄信念,把「身分」還給真正在這塊土地生活、生存的人們。至此,男人的戰爭從家國轉換成家園,國家被土地所取代,正如舞台高處懸掛的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泰國與緬甸國旗終究一一垂下,而地上的黑土堆始終在那。

從家國到家園,如何將泰緬孤軍與南方島嶼建立關係,成為另一件值得玩味之事。隨著蔣氏政權在台灣失去統治,中華民國被借殼上市而有了全新定義,要重新建立家的聯繫談何容易。紀錄片裡的伯伯們表示,當初根本不覺得台灣有辦法抵擋中共政權,無法完成反攻志業,而不願過去。然劇中的楊定國一家人,歷經幾次政府軍突襲,為了家人只好輾轉來到台灣。很可惜的是,和《雲裡的女人》相比,《高地來的男人》在此處的著墨相對薄弱。《雲裡的女人》運用台灣常見的滇緬泰料理,透過氣味挑起情感連結,讓台灣與泰緬看似毫不相干的兩方,有了跨越血緣的牽絆(如小千雅記憶中牛趴敷湯欠的那一味,是嬰孩時期吃的罌粟汁,取代了母親的乳汁,被沒有血緣的爸爸養大)。《高地來的男人》儘管有了「高地」的暗示,也試圖要以「來台灣後在中部山區種水果」帶出土地的連結,卻也僅此而已。事實上,在演出節目單與劇團相關文宣,的確可看見泰緬移民來到台灣之後的特殊生活型態與集中聚落(雖然無從確認山地果園是出自個人生命經驗,還是常態),但劇中故事在楊定國來到台灣後便戛然而止,從借土養命到落地生根,留下不再對自己是誰存疑的小刀,繼續說著故事,繼續與沒有血緣的姊姊確認家人情緣。

很多時候我們所理解的離散史,總是出自移居者單方面的經歷;但離散卻也可以是多邊的聯繫,透過人的移動,讓生了根的土地彼此產生關係。無論是重述還是追尋,故事與記憶也跟著移居之人借土養命、落地生根,我想,這才是在黨國信仰消散之後,繼續延續的家園史。

註釋

1、憑演出記憶所記,非劇本逐字。

《高地來的男人》

演出|慢島劇團
時間|2020/11/29 14:30
地點|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