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海的對話,你和我的對話《聽~海的呢喃》
12月
14
202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2次瀏覽
顧哲誠(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

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十一月二十三日搬演了由高淑娟(Panay阿美族)團長帶領的杵音文化藝術團《聽~海的呢喃》,有別於過去慣常的生活歌舞呈現,此作逃出傳統的框臼,改以極簡劇場的形式呈現,改變的關鍵是邀請了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布農族編舞家邱瑋耀(Dahu)擔任駐團導演,我認為這是開啟杵音文化藝術團展演製作上新的一頁。

「山林文化」的當代布農族青年,在執行面對著「海洋文化」的阿美族長輩們,在先天歌舞文化底蘊與禁忌上,都有文化環節的不解與差異。面對曾獲台新藝術獎光環的杵音文化藝術團,邱瑋耀自然有著一股無形的壓力,在新製作的推動上,以歌帶舞的手法,描述被招募遠洋的船員,對長年離鄉至異地之思親之情,以及期盼歸來的感傷作為主軸,創作了一齣跨音樂、舞蹈、戲劇及跨年代,分四幕的《聽~海的呢喃》,這個作品不僅是呈現新世代對傳統的觀點,亦是山與海文化的共融激盪與話題傳響。

畢業於舞蹈系的導演邱瑋耀是布農族青年,常以極簡風格的劇場創作,他面對著不同工作背景的演員,如公務員、採荖葉、工地上班、裝潢業等素人,這次演出中這些皆幾乎未受過表演訓練的人,是基於對文化熱愛,與對於傳承有使命感而加入杵音。縱然族群文化能明確呈現自我特色,但也是需要突破的限制與框架與窠臼,然而當導演給予表演者不同於以往的要求,欲使身體長期處於傳統樂舞而產生的表演慣性,和劇場式肢體與情緒交織互用,是可能在表演者身上產生難以掌握的強大束縛,所以,導演如何演員在慌亂無章的情形下,以新認知讓表演者捨棄傳統盔甲,建構出演出所需的身體,絕對是一項高難度的課題。

邱瑋耀在舞台上運用了「椅子」及「盆子」敘述自我的存在;「魚燈」造型有如遠眺海洋的思念;表演者手持「傘鈴」以跳點步穿梭舞台,有如表達一種期盼與歸來。那反覆來回的「滾地」、對老人折磨的「折返跑」、一氣呵成由笑轉哭的內心壓抑與苦痛、一桌「棉花糖」吃到懷疑人生,都猶如對早期人生經歷的寫照。

良好的溝通說服及長輩演員貫徹去做,都已印證出導演的執導能力。使我感動的是,劇中多次運用女演員於男演員前「蹲」下的場景,那一畫面的剎那如此背離阿美族女性主義及挑戰傳統意識,還有內心的撞擊與衝突煎熬,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尊嚴的挑戰。於我來說,如此動作將長久認知的文化徹底拆解——身體瞬間卸下多年傳統束縛及框架,在舞台上有了更自在的時空,走出新的開始。一個小小的動作,「蹲」下去,一切都隨著改變了。

藝術人才回鄉,新銳注入活水,滾動傳統,解讀出文化差異下的新能量,跨世代傳承也灌溉著當代原民文化思維,跨域中有了共鳴,也激盪出當代原民藝術新現象。而樂舞文化,是臺東很重要的文化資產,當代年輕導演能從傳統文化認知累積,運用純樸生活的心境,透過廣納不同看法,以舊創新的態度延續文化的發展,挑戰自我文化尊嚴的勇氣,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創作無須復刻傳統,因它的足跡已深刻存在,《聽~海的呢喃》的創作態度有著實驗精神,目的不在推翻樂舞的表演形式,而是創作者正在追求的可能性與自我神秘心靈的探析,如此大膽的藝術創作也可說是寫下當地可喜的新契機。

《聽~海的呢喃》

演出|杵音文化藝術團
時間|2020/11/23 19:30
地點|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