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歷史──《閻羅夢──天地一秀才》
12月
29
2020
閻羅夢(國光劇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64次瀏覽
葉育廷(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學生)

由國光劇團製作的廿五週年大戲《閻羅夢──天地一秀才》,修編自陳亞先劇本,首演於2002年。整個作品一如國光劇團應有的格調,從開場的製作群跑馬投影,到劇中繁複華麗的視聽景觀,無一不是趨近最高規格的執行狀態;而演員更是以老手帶新手為概念,同樣以最高規格的資源對待後起之輩。我想,這正是為何傳統戲曲雖已式微,但整座國家戲劇院仍座無虛席的最大原因。

此戲的演出狀態新穎有巧思,且在傳統戲曲的精神上,傳遞出一份慎重與驕傲。作為一個平時不大看戲曲的觀眾如我,在許多環節真的不禁得讚嘆與羨慕起──戲曲的身段、唱腔、種種虛實之間的戲劇效果,其背後支撐著堅實厚重的歷史背景,反觀台灣現代戲劇,在傳統脈絡與敘事手段上,則不免顯得相形見拙。然而這也同時是刺激我思考以下問題的引信。整個看戲過程中,我都在思考:滿座的劇院裡,這些觀眾到底從何而來?而這群觀眾與台上正搬演的戲,他們之間所共享的認同脈絡到底又從何而來?「但是,歷史──」是整齣戲進行到越後面,我在放下讚嘆之後,不斷自問的問題。

我將從劇本進行討論。此劇講述書生司馬貌到陰府代職閻官一日的故事,過程中將中國歷史中鼎鼎大名的項羽、關羽、曹操、李煜等角之愛恨情愁、人生缺憾一併翻出,投胎再投胎,有感人亦有荒謬;最終,看著行進結局,突然有種高中國文老師在耳邊喃喃「及時行樂」的既視感,頓時一股難過的情緒油然而生──卻不是為了戲中人物,而是這個深負缺陷的套路而歎。

此重大的缺陷亦即「命定論與自由意志的世界觀衝突」。在閻羅的世界中,閻王可藉由決定孤魂的來生而影響下一個歷史長流,從閻王直呼其來生之姓名如關羽、曹孟德等,可得知冥府是超驗於現世歷史之上的存在(存在既有腳本運行著或可預知未來)。這樣的「命定/既定論」,可在劇情行至高潮後,老閻王向司馬貌揭露他在三百年前早已做了同樣的判詞再次得以驗證。同樣的結構在整齣戲更大的外在結構中也可以見得。首尾場景中,司馬貌同樣的遭遇、同樣的氣憤,仍只有觀眾明瞭於心、莞爾一笑,劇中人物仍然痴著。最終更透過司馬貌的處境,試圖傳達出那句朗朗上口的「小故事大道理」,而正是這個部分,使我完全脫離了原先的喜悅。因為我似乎在開場的時候就知道這齣戲要跟我說什麼了,而我還當真得到了如我所想像的「啟示」。

當整齣戲的主幹都在強調一個人(司馬貌作為文人)的自由意志,透過自己的積極取進,我們或許能夠改變點什麼,最終卻被「冥府的玩笑」與「啟示的喪失」全盤否定。嚴格說起來,「命定論與自由意志的世界觀衝突」,在這齣戲中,其實是一種命定論霸權的展現,只是以一種哄騙笑鬧的方式帶過──而我對於這樣不誠實的「啟示」十分不買單。

另一值得討論的部分是「中國歷史」。在一個大多數年輕人都認同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的時候,項羽、關羽、曹操、李煜這些仍在教科書體系中佔有話語權同時具有戲劇性的中國歷史人物,在這個製作中,實在是有其聰明之處。我相信對於稍年長的觀眾而言,看戲過程中所嫁接的是「屬於自己」的歷史脈絡,因此能從其中得到感動。但對於身份認同動盪、需要重新賦權的我輩而言,本劇所使用的歷史人物元素,更趨近單純的戲劇性、娛樂性,並於其後油然而生一種反感。從三樓觀眾席看下一樓、二樓滿堂彩的觀眾,我都覺得,離得好遠好遠──藝術從來就不只歸藝術。

「但是,歷史──」這齣戲不斷地用此語調,試圖激發觀眾對於其價值觀的(即便我認為是衝突而非反轉的)認同。但很明顯地,這群創作者與那群觀眾之間,所共享的歷史體系,堅實得天衣無縫,而我(及我輩)卻不免在認同傳統戲曲之技藝、敘事、情感、能量之後,仍不斷地自問:自己的歷史是什麼?但是,歷史──並不總是給我們答案。

《閻羅夢──天地一秀才》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0/12/1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