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拆解與重構戲曲肢體線條?《分身:身體實驗#1》
12月
30
2020
分身:身體實驗#1(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河床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7次瀏覽
蘇恆毅(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當觀者已然習慣傳統戲曲是將肢體、音樂、曲文、唱腔等多種演出要素整合而成的表演藝術時,對於演員的表演,自然也會直覺地以「戲從演員身上來」此一角度來觀看整場演出,並視所有要素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但這樣的習慣,反而成為導演郭文泰的疑惑與挑戰──帶著距離欣賞傳統戲曲,使熟悉的戲曲程式陌生化,從而使傳統戲曲在陌生化的實驗當中開啟不同的可能性。於是試圖從線條、光線、動作等形式,解構戲曲的表演程式。

《分身:身體實驗#1》的演出創作概念,不僅是當代流行娛樂中構築出的孿生主題想像,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雙胞胎的相同外表之外的其他相似與相異的想像,亦非罕見──因為孿生子的存在,總難免勾起人的好奇。於是,其選用攣生兄弟間的探索互動,不僅是對彼此身心、同時也是對表演藝術的探索與探問。

以身體線條而言,馮文星、文亮兄弟融會老生、武生與丑的身段於默劇中,除了展現戲曲身段外,由於脫離了故事敘事,反而使肢體動作回到基礎的紮靠與雜技上,且經由表現速度的變化,展現出男性身體在行動與肌肉上的陽剛特徵。而這些肢體活動與默劇結合,使兩人的互動成為帶有詼諧趣味的對照探索。至於在這當中的服飾,可以如第一幕的以領帶代替髯口、或如第二幕以武生行頭出場;而不論是何種運用,服飾終仍回歸到肢體線條上,成為展現身體多種樣態的配件,並非是身分提示的象徵。

而陽剛身體之外,游育歆以女舞者之姿進入兩人之間,柔美的曲線則有中和陽剛身體的效用,使肢體活動在光影變化的搭配上,產生更多元的表現。女性的出現,也同時開啟了《分身:身體實驗#1》潛在的敘事內容:擁有相同外表的攣生兄弟,各方面都極為相似,但當女性出現時,相同的喜好則使友好的兄弟關係成為競爭者,使各自在思維上的相異處也由此凸顯。且此競爭過程是帶著暴力與傷害,甚至形成宰制的關係。

在默劇形式的鏡面對照展現出來的「同」,以及在情感競爭中所顯示出來的「異」之外,又該如何看待兩個相似、卻又不同的個體?由Carl Johnsn所飾演的藝術家即是對此種關係進行整合:將黏土抹在兩兄弟緊握的拳上,並在他們的身體上作畫,以此顯示傷痕,其後兩人則以拳頭為中心、用僵硬的動作牽引彼此的身體。如此,則點出兩人是相似又相異的存在,卻又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

因此我們可以猜想,《分身:身體實驗#1》所要試圖做的,並不單純是傳統戲曲表演程式的拆解與重建,使戲曲身段與行頭可以在劇情之外,成為可以獨立於敘事情節存在的肢體美學,並建構出另一種觀看傳統戲曲身段的方法。同時也回應社會對於雙胞胎的想像,指出雙胞胎的每個個體都是獨立、且有自我存在意識的,儘管有許多的相似處與緊密的關係性,但對於一個「人」而言,他們的主體性並不能因為他們互為彼此的「分身」而被消解,藉此詮釋雙胞胎的存在現象。

不過,在《分身:身體實驗#1》當中所採用的身體意象還是以男性陽剛的身體作為主題,女性陰柔的身體在這當中是作為平衡、或是激起轉折,使動作線條、視覺色塊與幽微的劇情產生變化的存在,因此是個以男性為中心的詮釋與製作。這有可能是基於選角時恰好演員是武生出身所致,因此「女‧舞者」則成為一種對應形式。因此或可從另一種角度思考:何以傳統戲曲表演者的身體會是陽剛的?現代舞者的身體是陰柔的?而《分身:身體實驗#1》所拆解與建構出的身體意象,是否也折射出傳統戲曲文化中的陽剛特徵?這些思考,或許也是導演所留給觀眾重新思考傳統戲曲的內在文化的起點。

《分身:身體實驗#1》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20/11/2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