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在何處,情在何處《昭君·丹青怨》
2月
01
2021
昭君‧丹青怨(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2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看完《昭君‧丹青怨》後,腦海中一直浮現《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歌詞:「愛我的人對我癡心不悔,我卻為我愛的人甘心一生傷悲。在乎的人始終不對,誰對誰不必虛偽。」本劇便是以王昭君與漢王及單于的錯愛為主軸,以夢中美人牽起姻緣,再因見其畫像而尋尋覓覓,最終三人皆不得所愛。

場次共分十一場,採線性時間序,上下半場分別為漢、胡地域分界,上半場演繹昭君出塞的緣由,以及昭君與漢王的分合,下半場為出塞以後的場景,寫昭君與單于的糾葛。在音樂風格方面,也做出明確的區分,上半場曲調節奏幽緩,多用於表現昭君內心的苦悶與怨懟。下半場則節奏輕快或激昂,如番邦宮廷的歌舞明快,富節奏感;又昭君哀怨因丹青圖誤一生,與單于的對唱時情緒曲調較為激動憤懣。

劇本原為連演十天的連臺本戲,要大幅縮減篇幅必須裁去枝蔓保留主幹。其衝突起為小人從中作梗,毀其姻緣,毛延壽指稱王昭君畫像中具有「傷夫滴淚痣」,恐紅顏禍水,昭君因此被打入冷宮數載。因皇后聽其琵琶聲,召其來見,昭君吐其原委而復寵。毛延壽見事蹟敗漏,便至胡營遊說單于奪愛。至此,昭君的愛情又被拆散,出塞番邦後,單于真心以待,昭君以一襲九天玄女所賜「銀針仙衣」讓單于不得靠近,只待黑江上建浮橋才願接受單于。三年浮橋完工後,昭君辜負單于跳入水中自盡。

大幅刪減的結果,讓故事脈絡集中在三個人物的情感表現,這也符合劇團擅長的抒情表現路線。留有「殘跡」之處大抵在九天玄女一段,前面場次中,王昭君母親提及求九天玄女才生下此女,埋了一個機關,而後昭君出塞途中於九天玄女廟歇息,又多了一個暗示,最後才引出那件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銀針仙衣。雖然筆者未曾見過連臺本戲版本,但可以想像神力的渲染應是演出的熱鬧之處,只是神靈展現可能多生枝蔓故被略去,又為了在本劇中保留那件「解決貞節問題」的仙衣而淡墨輕點。

這也看出在表演場域的適應與調整,本劇以情感為依歸,讓演員有充分唱曲發揮的空間,如第二場〈冷宮傳怨曲〉花了相當長的篇幅在抒發昭君的情緒轉折,從憤恨、淒涼到心寒,道出漢王的無情,這段唱曲張孟逸也表現得恰到好處,在情感的收放之間拿捏妥當;同時,同一空間演繹昭君父母擔憂之情,兩個空間雖未交集,卻展現了親情的份量。這份情感延續至昭君即將出塞一場,讓父母送別子女,增添了另一種層次的情感。

昭君‧丹青怨(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在人物的設計上,昭君一直是被動、委屈的角色,戲曲導演劉冠良在節目冊提到:「原本由畫工毛延壽所繪的王昭君畫像,變成由王昭君自己描繪的三幅丹青,這層改動凸顯了王昭君的主動性……」其實在觀看的過程中,王昭君的「主動性」並沒有如此顯著,無論圖畫是否為自己所繪,她都是處在被他人決定的命運之中浮沈。以人物的主動性來說,單于是最直接而強烈的,上半場的奪愛看似無理,下半場的呵護又見其痴心,最後換來一場空。相較而言,漢王的主體性較薄弱,因毛延壽的讒言選擇將未曾見面的夢中情人打入冷宮,後又因皇后的建議才召昭君來見,最後番邦來戰未能保住愛人,只能親眼送她和番。

較可惜的是,昭君與漢王的「正面衝突」並未被勾勒,昭君被打入冷宮之時,覺漢王薄情,情感的錯付在第四場〈帝妃夜未眠〉理應產生正面衝突,當昭君知曉可能將被送往番邦之時,內心的複雜不言而喻,但這場卻收得相當快,淡化了兩人可能引爆的情感危機。漢王送昭君出塞時,她氣滿朝文武百官沒擔當,但不曾怨過漢王嗎?既是「丹青怨」,怨的真是丹青嗎?或是那個涼薄的漢王?最後一場,昭君即將跳入黑江前說了:「漢王涼薄胡深恩」,顯然她內心對漢王是心寒的。這份情感衝突未被處理,不知昭君對漢王是因為愛而不忍苛責,或敢怒不敢言,或是符合劇情需要,為營造一對佳偶被拆散的悲劇而淡化兩人的衝突,這部份的空缺令人有些思疑。

漢王與昭君的感情起於夢境,如《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然而夢終究帶來一場空。昭君究竟情歸何處,可以是漢王,也可以都不要,但在漢人主論述之下,選擇番王單于的可能性較低,從「銀針仙衣」帶出的貞節思想亦可得知,背後仍有一套正統的思考脈絡。王昭君的故事,本就是一個政權衝突下的犧牲,賦予一段動人的愛情,或許人生就不那麼淒涼,在一個無法選擇的命運之中,至少心知所向是自己選擇的,同時,王昭君的悲劇或許不在於無法選擇,而是選擇後的錯付。

整體而言,在抒情的基調下,戲的各方面完成度高,《昭君•丹青怨》以丹青串起的情感糾葛,讓演員有良好的發揮,情感的張力、音樂的豐富性、場面的冷熱調劑或是漢、胡地域空間的服裝表現上都恰到好處。這齣老戲雖沒有石破天驚的新意,但在整體和諧度上是令人舒服愉快的。

《昭君•丹青怨》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1/01/16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