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重說一段《狐仙》故事
5月
10
2021
狐仙(國光劇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18次瀏覽

蘇恆毅(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鬼魅精怪由於存在與此界與他界之間,總給予人一種奇異的幽幻感,也因此,常為日常閒談、或是文藝作品的取材對象,藉以勾起人對未知存在的綺想。

由國光劇團演出的《狐仙》也是在此基礎上所創。此劇原題為《狐仙故事》、在2009年時進行首演,當時即以「奇幻京劇」作為宣傳賣點,且在其後出版的DVD中所收錄的幕後紀實中,也提及了此故事的發想是從《聊齋誌異》中取材,在奇幻的敘事中、發掘精怪的人情味。

故事脫胎自《聊齋誌異・封三娘》,開場詩化用《詩經・有狐》,不難想見是將所有狐仙/精的各種文學想像進行集合濃縮,而故事內容也是各種異族婚戀故事常見的因種族不同而生的悲歡離合、因生命時間不同的悲劇意識、甚至是為愛執著的輪迴追索。這些內容並不罕見,唯訴「情真」二字,要吸引觀眾目光,則在作意與宣傳上,初時即是希望經由利用京劇訴說通俗、卻又奇幻的故事引起觀眾注意。

但時至2021年,時空的變換、審美價值也隨之轉換,同樣的宣傳方式恐難起效用,因此賣點轉換成「京劇×科技×影像」,在實際演出上,也與2009年時大有不同。

2009年的演出,在處理人與狐、三世姻緣、現實與虛幻的差異時,大多憑靠著旋轉舞台進行空間區隔;下半場的雜技表演,也是用傳統大旗的表演手法進行調度,因此表現手法上,大抵仍是在傳統京劇舞台藝術上進行變化。但本次的演出時,由於科技的帶入,使用浮空投影、動態捕捉、4D攝影三種手法來使舞台美術有更為多彩。

狐仙2021年版本(國光劇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較明顯的例子如:2009版的男狐威嚇封三娘時,男狐漸退至暗區、留下三盞青燈營造恐怖感;2021版則是將男狐的面容漸次從垂降的小紗幕擴大至後方大幕,強化狐精術法營造出的恐懼感。2009版的燈會開場是採用寫意的方式,讓數名演員手持燈籠在場上走過;2021版則用浮空投影投射天燈飄浮的景象,強化畫面的熱鬧感。2009版眾妖雜耍時,僅用一面大旗進行各種技藝展演;2021版則利用動態捕捉,強化雜技身段的視覺效果。凡此類影像科技的運用,均是將演出效果再向上加乘,既引起觀眾對舞台美術的驚嘆,又可深化渲染2009版所要表現的氛圍,可以說是極成功的科技運用。

固然在傳統戲曲演出上,難免引人好奇(或擔憂)現代科技進入舞台美術上,會不會導致原本寫意的舞台過度寫實,而失去了美感,甚或是喧賓奪主。但是,傳統戲曲在現代化的同時,舞台美術也是隨著時代科技、編創團體的巧思有所進展,如臺灣豫劇團2011年的《美人尖》與2014年的《梅山春》皆融合電影視覺,國光劇團2017年的《關公在劇場》使用數位投影,乃至於今年台灣國樂團與廖瓊枝文教基金會共製的《凍水牡丹Ⅱ灼灼其華》使用光點流轉的動態投影等,皆是演出單位試圖在舞台美術上進行創新的展現,亦可看出科技進展對於傳統戲曲舞台現代化的影響。

《狐仙》的影像科技使用,同時也影響其他舞台裝置與演員的演出方向。如石頭精封印狐精的記憶於月中的畫面也是對2009版的補足,狐精在夢中為記憶所困擾的畫面,2009版是將獵戶、封三娘、也娜同時在舞台上圍繞狐精,本次則改為封三娘與也娜分別手持綢緞的一端,纏繞在狐精身上,使觀眾更具焦在第二世與第三世之間的情感糾葛,同時對應石頭精所封印的第二世的相關記憶。因此本次的演出版本,主內容上雖未有所調整,但多處細節上卻作了相應的調動。

至於《狐仙》的重演,又具有何種意義?2009年演出時,此劇本已然具備了對身分、愛情、性別進行探問的目的,但十數年過去,台灣社會對於性別與愛情的想像早已不同,戀愛的樣貌更是多元呈現,此次重演,應非是對傳統觀念進行衝擊,而是更為青春浪漫地高呼愛情不分身分認同的可貴。也因此,王安祈曾在2009年的幕後紀實時提到此劇是對「天長地久」、以及愛情是否能夠突破宇宙本身的限制有所質疑。但是,細思劇中的每個人物的情緒,與其說是對天長地久的質疑,不如說,在戀愛中的每個瞬間即是永恆,或許會更貼近當代的愛情觀,而這也應是《狐仙》重演的意義所在。

《狐仙》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1/04/2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影視電玩已有大量人與非人之戀的作品,但在傳統戲曲中仍有待開拓,《狐仙》自〈封三娘〉(《聊齋誌異》)萃取出封三娘與狐仙的DNA,再植入日本漫畫魔木子《除妖怪譚》(《うらめしや》)的「消執念」基因,培養成一部人與精怪之戀,開拓新材,與2000年後諸部新編京劇相較,確為獨特。
4月
18
2023
然而,在纏綿悱惻的人妖戀框架下,狐仙故事出現了斷裂與迷思。京劇《狐仙》大量化用古典小說元素,「封三娘」名字應源自《聊齋誌異》中〈封三娘與范十一娘〉,敘述狐狸修煉成的人間女子封三娘,與祭酒之女范十一娘在水月寺相遇,二人同床共枕,耳鬢廝磨的親密情感。而收妖道士跟《白蛇傳》的法海一樣,以佛法為名,道貌岸然的撲殺異類,不分是非善惡,實則以善為惡,醜態畢現。還有「青石山下的縹緲村」和「不周山」的典故,呼應《紅樓夢》青梗峰上的一塊石頭,來自水神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補天所遺之石。這些古典小說元素片片斷斷地出現在不同場景,宛如後現代主義的拼貼,將《狐仙》的故事分解成四分五裂。
4月
07
2023
國光劇團旗艦製作的《狐仙》,科技影像與傳統戲曲創作相輔,著實為彼此增添不少風采。透過狐仙與三世的人物關係轉折、情感交錯,各種未能圓滿、缺憾的過往,表達成全與放下的主題,在敘事上跳脫傳統京劇的線性描述⋯⋯(劉亭汝)
5月
10
2021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