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與迷思:京劇《狐仙》穿越三世兩段情
4月
07
2023
狐仙(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48次瀏覽

文 王秋今(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京劇《狐仙》的女狐晶晶(黃宇琳飾)重生穿越不同時代,彷彿中國仙俠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般歷經三世,而《狐仙》不顧一切「跨越所有疆界去愛你」的敘述模式,卻留下了三世兩段情的疑惑。

第一世女狐晶晶與樵夫(王逸蛟飾)相戀,因人妖有別而不見容於世,被道士(謝冠生飾)和鄉民圍攻,收妖過程如同《白蛇傳》的白素貞般屈服於道法無邊,女狐晶晶眼見樵夫身死,悲憤誓言再也不為女子。第二世女狐轉世為男狐公子(盛鑑飾)與封三娘(凌嘉臨飾)相識,陷入想愛又不敢愛的糾葛,狐仙深怕重蹈前世的覆轍,以人妖殊途而選擇了逃避感情與封印記憶。第三世女狐(黃宇琳飾)成為西域女子,收養走失的小女孩也娜(凌嘉臨飾),在幻境中兩人突破記憶的封鎖,得知真相是西域女子前世為男狐,也娜前世為封三娘,演變成狐與人的女女戀,許下了長相廝守。

然而,在纏綿悱惻的人妖戀框架下,狐仙故事出現了斷裂與迷思。京劇《狐仙》大量化用古典小說元素,「封三娘」名字應源自《聊齋誌異》中〈封三娘與范十一娘〉,敘述狐狸修煉成的人間女子封三娘,與祭酒之女范十一娘在水月寺相遇,二人同床共枕,耳鬢廝磨的親密情感。而收妖道士跟《白蛇傳》的法海一樣,以佛法為名,道貌岸然的撲殺異類,不分是非善惡,實則以善為惡,醜態畢現。還有「青石山下的縹緲村」和「不周山」的典故,呼應《紅樓夢》青梗峰上的一塊石頭,來自水神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補天所遺之石。這些古典小說元素片片斷斷地出現在不同場景,宛如後現代主義的拼貼,將《狐仙》的故事分解成四分五裂。

另外,按照狐仙角色設定為「跨越所有疆界去愛你」的深情邏輯,狐仙第一世深愛樵夫,為何第二世和第三世卻情有獨鍾封三娘呢?若依劇情脈絡,樵夫應該轉世為封三娘,才不會有狐仙三世情緣卻出現兩段不同對象的感情。而令人百思不解的迷思是,若是記憶可以解除封印,狐仙既然可以想起封三娘,為何沒有憶起刻骨銘心的樵夫呢?選擇性失憶會讓人質疑狐仙的深情人設,因此,編劇應該要注意到狐仙「從一而終」的愛情。還有,第一世狐仙因為樵夫之死而許下誓言不為女子,可是,在第三世的狐仙竟又成為西域女子,豈不是前後矛盾?

雖然京劇《狐仙》有著敘事的斷裂與迷思,但是扮演狐仙的男女主角盛鑑與黃宇琳,詮釋出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氣,表現可圈可點。值得一提的是非常接地氣的甘草人物,像是愛上封三娘的英哥(陳清河飾)演技生動自然,觀眾掌聲不斷;收妖道士(謝冠生飾)妙語如珠加上詼諧身段,令人捧腹大笑;最吸睛的還是七妖怪的特技表演,贏得滿堂喝彩。國光劇團在京劇新編創作不遺餘力,《狐仙》整體表現當然瑕不掩瑜,期許未來的人妖相戀敘事,能更有古典愛情的說服力。

《狐仙》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3/03/26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影視電玩已有大量人與非人之戀的作品,但在傳統戲曲中仍有待開拓,《狐仙》自〈封三娘〉(《聊齋誌異》)萃取出封三娘與狐仙的DNA,再植入日本漫畫魔木子《除妖怪譚》(《うらめしや》)的「消執念」基因,培養成一部人與精怪之戀,開拓新材,與2000年後諸部新編京劇相較,確為獨特。
4月
18
2023
此劇原題為《狐仙故事》、在2009年時進行首演,當時即以「奇幻京劇」作為宣傳賣點,挖掘《聊齋誌異》中的精怪。但時至2021年,時空的變換、審美價值也隨之轉換,同樣的宣傳方式恐難起效用,因此賣點轉換成「京劇×科技×影像」,在實際演出上,也與2009年時大有不同。(蘇恆毅)
5月
10
2021
國光劇團旗艦製作的《狐仙》,科技影像與傳統戲曲創作相輔,著實為彼此增添不少風采。透過狐仙與三世的人物關係轉折、情感交錯,各種未能圓滿、缺憾的過往,表達成全與放下的主題,在敘事上跳脫傳統京劇的線性描述⋯⋯(劉亭汝)
5月
10
2021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