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與迷思:京劇《狐仙》穿越三世兩段情
4月
07
2023
狐仙(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44次瀏覽

文 王秋今(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京劇《狐仙》的女狐晶晶(黃宇琳飾)重生穿越不同時代,彷彿中國仙俠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般歷經三世,而《狐仙》不顧一切「跨越所有疆界去愛你」的敘述模式,卻留下了三世兩段情的疑惑。

第一世女狐晶晶與樵夫(王逸蛟飾)相戀,因人妖有別而不見容於世,被道士(謝冠生飾)和鄉民圍攻,收妖過程如同《白蛇傳》的白素貞般屈服於道法無邊,女狐晶晶眼見樵夫身死,悲憤誓言再也不為女子。第二世女狐轉世為男狐公子(盛鑑飾)與封三娘(凌嘉臨飾)相識,陷入想愛又不敢愛的糾葛,狐仙深怕重蹈前世的覆轍,以人妖殊途而選擇了逃避感情與封印記憶。第三世女狐(黃宇琳飾)成為西域女子,收養走失的小女孩也娜(凌嘉臨飾),在幻境中兩人突破記憶的封鎖,得知真相是西域女子前世為男狐,也娜前世為封三娘,演變成狐與人的女女戀,許下了長相廝守。

然而,在纏綿悱惻的人妖戀框架下,狐仙故事出現了斷裂與迷思。京劇《狐仙》大量化用古典小說元素,「封三娘」名字應源自《聊齋誌異》中〈封三娘與范十一娘〉,敘述狐狸修煉成的人間女子封三娘,與祭酒之女范十一娘在水月寺相遇,二人同床共枕,耳鬢廝磨的親密情感。而收妖道士跟《白蛇傳》的法海一樣,以佛法為名,道貌岸然的撲殺異類,不分是非善惡,實則以善為惡,醜態畢現。還有「青石山下的縹緲村」和「不周山」的典故,呼應《紅樓夢》青梗峰上的一塊石頭,來自水神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補天所遺之石。這些古典小說元素片片斷斷地出現在不同場景,宛如後現代主義的拼貼,將《狐仙》的故事分解成四分五裂。

另外,按照狐仙角色設定為「跨越所有疆界去愛你」的深情邏輯,狐仙第一世深愛樵夫,為何第二世和第三世卻情有獨鍾封三娘呢?若依劇情脈絡,樵夫應該轉世為封三娘,才不會有狐仙三世情緣卻出現兩段不同對象的感情。而令人百思不解的迷思是,若是記憶可以解除封印,狐仙既然可以想起封三娘,為何沒有憶起刻骨銘心的樵夫呢?選擇性失憶會讓人質疑狐仙的深情人設,因此,編劇應該要注意到狐仙「從一而終」的愛情。還有,第一世狐仙因為樵夫之死而許下誓言不為女子,可是,在第三世的狐仙竟又成為西域女子,豈不是前後矛盾?

雖然京劇《狐仙》有著敘事的斷裂與迷思,但是扮演狐仙的男女主角盛鑑與黃宇琳,詮釋出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氣,表現可圈可點。值得一提的是非常接地氣的甘草人物,像是愛上封三娘的英哥(陳清河飾)演技生動自然,觀眾掌聲不斷;收妖道士(謝冠生飾)妙語如珠加上詼諧身段,令人捧腹大笑;最吸睛的還是七妖怪的特技表演,贏得滿堂喝彩。國光劇團在京劇新編創作不遺餘力,《狐仙》整體表現當然瑕不掩瑜,期許未來的人妖相戀敘事,能更有古典愛情的說服力。

《狐仙》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3/03/26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影視電玩已有大量人與非人之戀的作品,但在傳統戲曲中仍有待開拓,《狐仙》自〈封三娘〉(《聊齋誌異》)萃取出封三娘與狐仙的DNA,再植入日本漫畫魔木子《除妖怪譚》(《うらめしや》)的「消執念」基因,培養成一部人與精怪之戀,開拓新材,與2000年後諸部新編京劇相較,確為獨特。
4月
18
2023
此劇原題為《狐仙故事》、在2009年時進行首演,當時即以「奇幻京劇」作為宣傳賣點,挖掘《聊齋誌異》中的精怪。但時至2021年,時空的變換、審美價值也隨之轉換,同樣的宣傳方式恐難起效用,因此賣點轉換成「京劇×科技×影像」,在實際演出上,也與2009年時大有不同。(蘇恆毅)
5月
10
2021
國光劇團旗艦製作的《狐仙》,科技影像與傳統戲曲創作相輔,著實為彼此增添不少風采。透過狐仙與三世的人物關係轉折、情感交錯,各種未能圓滿、缺憾的過往,表達成全與放下的主題,在敘事上跳脫傳統京劇的線性描述⋯⋯(劉亭汝)
5月
10
2021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