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京劇中的影像運用《狐仙》
5月
10
2021
狐仙(國光劇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74次瀏覽

劉亭汝(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科技與傳統的碰撞,或許一直是背道而馳的,誰也不讓,不是科技的強勢壓過戲曲的風貌,也不是戲曲的直接戳破科技的假面,國光劇團旗艦製作的《狐仙》,科技影像與傳統戲曲創作相輔,著實為彼此增添不少風采。透過狐仙與三世的人物關係轉折、情感交錯,各種未能圓滿、缺憾的過往,表達成全與放下的主題,在敘事上跳脫傳統京劇的線性描述,以交織的人物關係與男女的性向、心境,表達新編京劇的樣貌,為臺灣戲曲開啟另一新視野。

戲曲的表象是虛幻又寫實的,亦是不著邊際的想像與描繪——想像是透過演員的身段與做工,描繪則是通過情節與編排,讓人在虛幻的戲曲中感受情節中的真實。科技結合在劇場中應該是屢見不鮮了,而早期的投影與戲曲的結合,因投射的光源產生的影子,在舞台的視覺上產生一種怪異的感受,既無法感受到戲曲舞台的寫意,也無法產生真實舞台所呈現的效果,這樣的科技結合上一直被視為詬病。

此次的《狐仙》科技影像與戲曲相結合,明顯是以戲曲為主體,而影像退而次去輔助,影像的運用可以略分三種樣貌:

一、為景製像:劇中表達青石山場景隨著人物不同的地點而有所變化,因地制造了不同的空間,如京城與青石山等地的變化,而其作法也並不破壞戲曲體驗,如:京城場景並非廣大實景,而是以線條交織製造空間感、以間隔與圓弧的設計為戲曲舞台製造更多意象,表達不同空間。美中不足、可惜的是,較前面的場次,透過音樂去銜接各場轉換,換景時卻沒有活用到影像。

二、為角製像:獨特的影像出場方式,能見影像設計的心思獨到,宛若魔術一般,將狐仙變化出來,亦或者是製造幻象來表現雜技團的技藝、鬼怪的奇異,再再都精彩。之前被詬病單純雜技的部分,亦處理的恰如其分;這樣的角色出場與變化,的確讓這樁新編,更顯特色。


狐仙2021版本(國光劇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三、為境製像:狐仙除劇中場景外,角色的內心情境也透過影像變化,來讓觀眾感受差異,如思念的孤涼、戀愛的喜悅——其變化使人物的情感更豐富,如:塵封記憶化作新月的意象。影像將角色情感炫化出更高層次的意境,提升了美感的體現——但另一方面,境像的產生也壓縮了戲曲表演,這是否刻意為之?仍有待討論。不論如何,此作所呈現出的美,讓我看見科技影像與戲曲兩種敘事手法可以不那麼衝突,而也有機會使戲曲本身的意境更加放大。

新與舊之間從來就不是對立,而是對話。如何從對話中找到彼此間的彈性,造就藝術不同的樣貌呢?不論是壞或好,都是藝術的再創造,這些都可以呈現給大眾,使大眾一再看見藝術作品的風貌。如何能像這次製作一樣,端出新舊之間的共同對話,再次創造藝術新風貌,或者是回歸傳統保持藝術的質性,每個創作者都應當要省思。

《狐仙》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1/04/25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影視電玩已有大量人與非人之戀的作品,但在傳統戲曲中仍有待開拓,《狐仙》自〈封三娘〉(《聊齋誌異》)萃取出封三娘與狐仙的DNA,再植入日本漫畫魔木子《除妖怪譚》(《うらめしや》)的「消執念」基因,培養成一部人與精怪之戀,開拓新材,與2000年後諸部新編京劇相較,確為獨特。
4月
18
2023
然而,在纏綿悱惻的人妖戀框架下,狐仙故事出現了斷裂與迷思。京劇《狐仙》大量化用古典小說元素,「封三娘」名字應源自《聊齋誌異》中〈封三娘與范十一娘〉,敘述狐狸修煉成的人間女子封三娘,與祭酒之女范十一娘在水月寺相遇,二人同床共枕,耳鬢廝磨的親密情感。而收妖道士跟《白蛇傳》的法海一樣,以佛法為名,道貌岸然的撲殺異類,不分是非善惡,實則以善為惡,醜態畢現。還有「青石山下的縹緲村」和「不周山」的典故,呼應《紅樓夢》青梗峰上的一塊石頭,來自水神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補天所遺之石。這些古典小說元素片片斷斷地出現在不同場景,宛如後現代主義的拼貼,將《狐仙》的故事分解成四分五裂。
4月
07
2023
此劇原題為《狐仙故事》、在2009年時進行首演,當時即以「奇幻京劇」作為宣傳賣點,挖掘《聊齋誌異》中的精怪。但時至2021年,時空的變換、審美價值也隨之轉換,同樣的宣傳方式恐難起效用,因此賣點轉換成「京劇×科技×影像」,在實際演出上,也與2009年時大有不同。(蘇恆毅)
5月
10
2021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